竞争者层出不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14:38 新民周刊

  杨昕巍的贺岁话剧至今保留着一个特别有趣的“传统项目”——在演出结束后,每一位主演会抽取幸运观众,向他们赠送红酒、巧克力等各类礼品,几乎每一位观众都能获得大大小小的礼物,满意而归。而这些礼品,几乎都是由赞助商提供的。花80元钱看话剧,有乐子可笑,有礼品可拿,临走时还有东西可吃,这也是“杨氏贺岁话剧”颇为吸引观众的一种“特殊手段”吧!当然,为了这个有效的“特殊手段”,杨昕巍不得不在导演之余,兼顾赞助和品牌推广,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他的创作力,成了他的“一个瓶颈”。

  浮华背后

  任何一个经营体都要逐利,如今,贺岁剧俨然已成为一块香饽饽。在这两年间,除了上海话剧中心这样的国家剧团,各种民间制作也争相抢占这一市场。年末岁初本来就是消费旺季,加之圣诞节、元旦、春节和情人节接踵而至,观众不仅看戏的热情大增,消费力在这一期间集中释放,贺岁话剧的票房前景显得极为乐观。

  贺岁话剧成了继贺岁电影之后的又一市场热点。对此,有部分业内人士肯定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表明上海的话剧观众群正日益扩大,过年看话剧也已渐渐成为不少城市人的生活选择。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了繁荣背后的泡沫,认为目前贺岁剧的剧目依然停留在小制作轻喜剧的层面,题材也依然局限在都市人情感话题和男女关系上,尤其是大大小小的贺岁剧名字,几乎没有一部不和“情色”相关,不少作品肤浅粗糙,滥竽充数。由于跟风心态严重,很多剧作从排练到上演的时间往往很短,运用的戏剧样式很容易雷同,相比现在的电影贺岁大片,贺岁话剧一元化倾向严重。这种一元化还体现在各个贺岁话剧的观众定位,几乎都集中在年轻人群上,而对于儿童、家庭市场的考虑则相对很少。因为小资喜欢话剧,小资形象需要看话剧这个生活方式来包装,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话剧与白领的双赢,不如说是话剧与白领的共谋。

  同时,由于一味以市场为标准,贺岁话剧“娱乐化”色彩甚浓,被一些人士斥为“低俗”。有人统计,光今年上海本地上演的5部贺岁话剧中,“不约而同”有3部以讽刺、夸张表现同性恋关系来作为搞笑手段,其中还不乏国家级艺术剧院的创作。此外,以残疾人、模拟疯人院等涉嫌人身攻击性质的题材来取悦话剧观众,令人担忧。若说几年前面对专家、媒体对于话剧舞台呈现“浅阅读”现象的批评,话剧人可以用“培育市场”作为堂而皇之的解释理由。那么,到了今天,话剧市场似乎已从“奄奄一息”到“生机勃勃”,难道还要以“娱乐化、庸俗化”的面目继续出现么?在演出市场一窝蜂的当下,话剧创作几乎进入了“个体户时代”,很多人完全被市场左右,只知一味地迎合。

  面对这一现象,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目前的戏剧创作最缺乏的,或许并不是自由精神,而是不可或缺的严肃的艺术精神。“我的每一部贺岁作品都坚持不复排、不速朽的原则。虽然表现的是喜剧题材,但喜剧并不等同于搞笑,我总希望使观众们能在欢笑之余有所启示。”走着典型的“学院派”路线的杨昕巍尽管排演的几乎都是都市白领们喜爱的轻喜剧,但他不同意“看话剧是一种时尚”的说法。在杨昕巍看来,“贺岁话剧是岁末年初寒夜里一盏温暖的台灯”。因此,贺岁话剧不应该是随时应景,可有可无的“节令产品”,而应当像灯下阅读一般,可以让观众在品赏之余,体会到更多阅读的温情,思考的充盈。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