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城际列车增强长三角同城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01:49 扬子晚报

  “城际行”PK现有沪宁线

  现有沪宁线是一条客货兼顾的电气化铁路,既通行时速在150公里左右的动车组,也通行T字头、K字头的特快列车,还通行少量货运列车和绿皮车。虽然从客运上看,票价选择多,但从综合运力考量,整条线路已处于超饱和不平均状态,沪宁间铁路货运一直让位于客运,迟迟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沪宁城际铁路是一条纯客运的线路,建成后,所有动车组和特快列车都将在此运行,除了保留有多种票价选择外,最高3分钟一班的发车频率也将大大提高客运能力。

  “城际行”PK“高铁”

  将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放在一起PK是不“公平”的。两者的初始定位就不一样,沪宁城际是沟通长三角交通的区域快线,而京沪高铁则是沟通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沪高铁的目标客户是北京到上海间各大城市的旅客,而沪宁城际则更着重为满足南京到上海沿线城市甚至乡镇旅客的出行需求。因此,京沪高铁上海至南京区间只有七站,而沪宁城际则多达31个站。

  -城际影响

  “城际行”改变生活

  毫无疑问,公交化发班的高速城际列车将改变沿线城市所有居民的出行现状,但改变又岂止交通出行而已……由沪宁“城际行”衍生出的新名词中,有“城市候鸟”,有“铁路GDP”,还有“长三角人”……

  “铁路GDP”

  南京新鸿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老总王中宁看着沪宁城际的相关报道呵呵直乐,他的公司刚刚在无锡接下了新的管理项目,又在和上海的几个新项目进行洽谈。“我是盼着这条城际快线早点建成通车啊,物业管理业务向外地拓展,很依赖交通的改善,物业管理向客户提供的是服务,外地业务能不能拓展开,能拓展得多好,归根结底是我们能提供多周到的服务,这离不开南京总部对外地分公司的指导和支持,而总部的支持是否及时有力,又依赖交通是否便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沪宁间公交化城际快线的建立对于公司业务向苏南方向进一步拓展是个直接的利好。”

  王中宁的说法其实是铁路对社会经济促进作用最微观的表现。铁路部门对沪宁城际前期市场调研时发现,一条公交化发车的快速铁路对于沿线经济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放大上海、南京这些大都市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的辐射,也可以带动沿线城市餐饮、旅游甚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研究显示,沪宁城际铁路将带动沿线城市的GDP增加一个百分点。

  “长三角人”

  沪宁城际将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公交化”快线,由此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经济、生活的改变,随着宁杭城际、沪杭城际的陆续建成,由高速铁路串起的“铁三角”快速交通模式将最终确立,由此,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人文、社会资源整合度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城际交通网络的健全改变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令公共设施的覆盖半径迅速扩大。届时,在南京建一个体育馆,不仅南京人可以用,镇江人也可以用,而上海一家新的购物广场同样可以吸引苏州人光顾。以往地方政府对公共设施“小而全”的观念,将有望转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而更多,更方便的民间交流甚至将催生一个新的名词:“长三角人”。

  -城际故事

  长三角钟摆族逐渐流行

  上海城市交通从上海到周边城市来回租车,长三角“钟摆族”逐渐流行:工作在这里,生活在别处。白天在上海工作,晚上回昆山居住,周末的闲暇时间则可能出现在周边风景绝佳的小镇里。借助便捷的交通,游走在长三角的各个城市——这一两年来,26岁的苏勤及其三个同伴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大学本科毕业的苏勤,目前供职于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并非是为了体现前卫。“昆山离上海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租房的价格还不到上海的1/3。”隶属江苏省的昆山,是靠近上海的一个小城,最近几年因为众多台资企业的落户而繁荣起来。从经济角度考虑,苏勤四人合伙买了一辆私家车,过起了大都市上班、小城市生活的日子。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这种可能会被大多数人归为“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许多年轻人当中流行。人们将这个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特殊群体称为“长三角人”。

  4号车厢俱乐部

  “苏州居住上海打工的模式就像英国从利兹到利物浦上班。”上海26岁的贾金彪是在8个月前,把家搬到苏州的。“上海市区各种成本较高,地面交通又挤又堵。”于是,他看中了“近邻”苏州。此后,每天清晨7点50分,他坐首班苏州发往上海的火车,再转一号线,8点40分左右就到了位于人民广场附近的单位。

  傍晚5点30分,贾金彪下班,因为回去不赶时间,他乘傍晚近6点的普快列车,比动车组稍慢。7点,贾金彪接女友下班,回家做饭,他感觉这一切与他当初住在上海时没什么不同。

  现在,贾金彪甚至有点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了。在他手机上,有一个通讯录,上面有“4号车厢俱乐部”成员的手机号码。这群人因为选择和贾金彪一样的生活方式,常常相聚在返回苏州的那列车上的4号车厢。

  -专家说法

  异地上班更接近欧洲模式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孙施文说,不同于国外早期的“卧城”和后来的“新城”,现在一些大城市兴起的异地上班,更接近于现在欧洲较为常见的出行模式。

  孙教授说,在国外,有“卧城”和“新城”的概念,卧城指巨型城市周边为上班族提供居住的小型城市。在上世纪50年代后,卧城不再被提起,转而出现“新城”概念。

  所谓“新城”类似卫星城,有30%的居民在本地工作,还有70%的居民进入大城市上班。如此看来,上海出现异地上班,既不是“卧城”也不是“新城”,其周边城市职能相对独立,类似于欧洲现在比较常见的“城际上班”。李一能 本版撰稿 朱昕磊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