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五年施政关注改善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2:19 新京报

  取消了农业税,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疾病控制体系……五年来,加强社会建设、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央政府施政的突出特点。

  回顾温家宝总理数年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社会民生的改善背后是中央财政投入的强力支持,“民生财政”让人民实实在在地分享了改革的成果。

  报告摘编

  ●2004年 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作出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005年 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今后企业裁员将逐步依法直接纳入失业保险或城市“低保”。

  ●2006年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决定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007年 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社会事业投入规模,重点用于教育、卫生等领域

  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书本费

  张保国,河南信阳人,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张强已经在读高三,小儿子刚上七年级。两个孩子的学费是家里很大的一笔开支。

  以前大儿子读初中时,每学期学杂费书本费200块钱,一年400块钱。从去年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小儿子就不用交这400块钱了,“这也给家里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的家庭之所以能受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的话或许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在本届政府历次工作报告中,教育部分有关农村义务教育阐述最多,出台政策最多,投入最大”。

  这应归功于本届政府财政支出的着力点发生了变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所谓‘民生财政’,可以说从2003年起日渐明显。”刘尚希说。

  2003年正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非典之后的反思,促使公共财政增加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规模。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第一次以总理的身份向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总结说,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作出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他在报告中说,中央财政2003年全年用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的支出达到855亿,比上年增长12.4%。刘尚希说,“增加的不仅仅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也随之增加”。此后公共财政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用数字说明了2003年财政投入的调整,也宣告了本届政府期间财政支出着力点将开始倾向于解决民生问题,倾向于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上来。

  卫生 2004年卫生费增加逾千亿

  非典疫情暴露的问题,首先暴露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详细地解释了当年发展卫生事业重点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刘尚希解释,这样的规划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据《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7590.3亿元,比2003年增加1006.2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

  到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去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1571亿元。作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尚希感慨说,这种财政增加力度前所未有。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