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财政部专家称每人发1000元抵消CPI增长不可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2:19 新京报
三农 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除了教育和卫生,本届政府对三农的支出也前所未有。本届政府任职五年期间,一号文件都跟解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其中标志性的就是取消了农业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宣布,“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少从农民那里拿钱,这背后就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党国英分析说,中国农民人数比较大,农民比较贫穷,农村教育水平也比较落后。在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方针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明显加大。 本届政府任期内,2003年用于“三农”的资金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随后温家宝总理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承诺当年增加投入,但在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发现,用于三农的资金实际增加额都超过了起初的承诺增加额。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6年,仅中央财政“三农”资金投入累计达11142亿元,年均增长15.6%。 党国英也认为,这几年农民日子过得要比以前轻松多了,而且农村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但他提醒说,在现有条件下国家财政对农村投入整体水平不少,接下来要注重的是要提高利用效率,“不是光拿到补贴就行了的”。 专家 “民生问题投入仍显不足” 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发生变化,也与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分不开。此前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透露说,预计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左右。 这种情况下怎么花钱显得相当重要,民生问题仍显得投入不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强调说,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二元经济”体,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在一个历史时期中投入天文数字的财力,面对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钱不是多了,而仍是投入不足”。 在我国争取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贾康认为,这也亟待增加供给。 他举例说,要实行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要健全已有的城市居民低收入保障制度,还要保护生态、治理污染以改进城乡人居环境,“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可用的钱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对话 “改善投入效果还需机制改革” 财政部专家称“每人发1000元抵消CPI增长”不可行 近年来,政府对民生领域财政逐渐加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除了增加投入,还要加强公共服务机制改革,改善投入效果。 新京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本届政府的一大施政重点,其中背后则是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是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和相关事项都要纳入公共财政? 刘尚希:哪些民生问题应该纳入公共财政范畴,其中肯定有一个标准。有理论标准,也有实际标准。从理论上讲,有些民生问题属于公共性,在公共服务范围内,有些则不属于公共服务范围,这就应按照市场机制来解决。 公共财政起到的是一个兜底作用,要保证群众正常的基本生活,比如失业问题和低保,这些属于带有公共性的民生问题。在实际标准上,比如前一段时间发生雪灾这样大的危机,灾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就要纳入公共财政。 新京报:现在国家的财政收入持续增加。为此上海有政协委员提出国家可以给全国每人发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长的影响。这种提法可行性到底能有多大? 刘尚希:这是想学习新加坡经验。但在中国这样的建议毫无意义,根本不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只是短期的做法,一次性的做法。带有明显的讨好性,忽略长远利益,没有建设性。 新京报:到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突破5.1万亿元,如何做好财政支出的“加减乘除”,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落到实处? 刘尚希:各地的财政收入差别很大,财政能力的差别也很大,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转移支付。 但这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还要进行保障转移支付配套管理体制的改革,避免转移支付的资金转化为部门利益。要加强公共服务机制改革,改善投入效果。 本报记者 郭少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