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责任:新信号的理念跃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14:17 南风窗

  本刊记者 陈统奎 发自上海

  1991年,朱镕基率政府代表团出访西欧五国,向外国商会、雇主协会以及跨国公司、金融巨子推介上马伊始的浦东新区。有趣的是,外商对中方“外高桥保税区”这一概念十分困惑,莫衷一是。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直接用英语说:“中国的保税区,实质上就是你们的自由贸易区(Free-Trade Zone)。”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浦东开发,是北京政治风波之后中国向世界证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信号。当年小平同志在上海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而今,驱车从浦西经延安东路隧道去浦东,一出隧道口便会看到右手边的一块字牌,所书内容正是“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小平同志诠释浦东开发战略意义的前一句话被隐去了,一如过去17年长三角长期“整而未合”,浦东只顾自己长个子,上海未能如愿真正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

  并非旧梦重提,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长三角的发展战略将成为一个“国家战略”。国家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呼之欲出,两个文件如同一双翅膀,让“经济领头雁”再次展翅高飞。

  而正在兴起的长江流域“黄金水道”经济发展带,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点,也为上海努力成为21世纪亚太及世界经济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是“长三角元年”等提法再次鹊起,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中国与国际对话的主要城市,能否作为“带头大哥”担起“上海责任”?

  新信号的理念跃升

  跟全球其他大城市圈的诞生不同的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带有更强烈的政府推动色彩,它被一次次激活,又一次次陷入沉寂。细察之,阻碍长三角一体化的直接障碍,恰是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摩擦,特别是上海一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致使“联动开发”变成纸上谈兵。

  苏州、昆山和吴江是中国IT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全球IT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地区。不同于传统产业,IT业周期短、体积小,要求快进快出,因而十分依赖于航空运输。IT产业在这三个地区集聚,直接得益于靠近上海虹桥机场的交通优势。为此,苏州专门修建了通往虹桥的机场路,并把它作为工业园区的配套工程。

  然而2001、2002年间的“上海机场航线调整风波”后,上海将虹桥国际机场的所有国际航班东移至浦东国际机场,并将虹桥机场的定位转向国内化甚至支线化,致使上述三地的IT产业遭受重创。愤怒的苏州不得不重新考虑建设自己的国际机场,只是未获国家批准。

  “我行我素”的上海忽略了一条,国际航空运输是一种稀缺的生产性服务,作为大型中心城市,上海本应是一个地区的服务业中心,正是上海发达的航运等生产性服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对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被称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航线调整风波”反映了上海的短视,随意调整国际机场的辐射半径,置“带头大哥”的责任于不顾。

  上海的这种心态,还反映到世博会的筹办中。2007年全国两会,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博览局主席、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严肃批评上海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不让上海以外的方面参与世博会。吴建民在政协小组会议上说,“我对上海是担心的,如果搞砸了,任何人承担不起责任。”

  尽管上海市指示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回应,上海的所有工作都不会偏离中央的意志,“从不感觉是在做上海自己的事”。但事实上,在巨大的压力下,上海主要领导甚至动员与吴建民私交很好的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去说情,希望吴建民不要批评上海。不过,王荣华尊重了吴建民的严肃批评。而被批评之后,上海明显重视了地方馆的规划设计,承诺为每个省市(区)提供独立展览空间。

  时过境迁。社保基金案后,特别是去年全国两会之后,上海“一把手”几经更迭,前任习近平和现任俞正声都为长三角融合带来了新气象。2008年1月10日晚,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在虹桥迎宾馆会见了全国各省区市驻沪办事处负责人,释放出新的“上海信号”:上海将进一步成为服务全国的大平台、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平台。

  2008年上海两会前,韩正又拿出《政府工作报告》草案向各地驻沪办征求意见,这亦是石破天惊之举。上海媒体报道说,这是让所有驻沪办都感到亲切和鼓舞的“第一次”。而且,正式报告文本第一次将合作交流内容单列,“上海要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其中,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被排在第一位。

  眼下,沪上有一句流行语——跳出上海看上海。在今年上海两会上,韩正的一番讲话令人耳目一新,他说,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不是“亚洲的纽约”。这种全国视角、全球视野正是中国对上海的战略定位。

  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长江三角洲的外贸额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已经取代珠三角成为中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它预测,“在长三角的崛起中,上海将出任牵引的主角。”俞正声看到了这股时代潮流,2008年1月25日,俞正声在上海两会上说:上海考虑事情要从全国来考虑,要从国家全局来考虑,可能有时候要吃点亏,但上海应该承担这个责任。这是代表上海发展理念跃升的一个表态,即上海要真正起到“发动机”而不是“抽水机”的作用。

  “上海过去一些领导,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以上海为界,但是现在已经感觉到,必须和长三角城市更多地联系起来,由垂直分工模式走向水平分工模式,实际上就是从竞争关系走向一种竞合关系。”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名副总如是说。

  上海市政府智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泠一告诉记者,“上海责任”四个字会在合适时机正式写入官方文件,地方主义加害怕“枪打出头鸟”一直不情愿当“领头羊”的上海,将真正肩负起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火车头”重任。

  上海的服务清单

  位于上海市中心东北方向40公里远的浦东新区上海长江遂桥工地,满载连接隧道用的大型混凝土构造物的翻斗车和巨型起重机车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8.9公里的海底隧道将连接浦东和长兴岛,10.3公里长的大桥将连接长兴岛和崇明岛。建成后,这将是世界最大的隧道、桥梁结合工程。

  未来,目前坐船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崇明岛—上海的通行时间将缩短到半个小时之内,物流成本将减少1/3,其影响还会辐射至长江北岸的江苏南通,将其纳入“一小时经济圈”的行列。

  南通市外经局副局长潘毅介绍说,除了即将于今年4月正式通车的连接南通与上海浦西的通海大桥,南通还将建设两座大桥从长江北岸连接崇明岛,并建设一条城际轨道与崇明岛轨道接通,“上海已经给我们预留了接口”。此外,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南通机场作为“上海第三机场”来规划建设。未来,从南通到达上海中心城区仅需一个小时,潘毅用“同城效应”来描述这个美好前景。

  无疑,“沪崇苏通道”是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具体行动——跨行政区划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南通与上海的合作正是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整合的缩影。

  中国计划到2010年,以上海为中心,将半径300公里以内的苏州、南京、杭州、昆山、松江等长江下游三角洲一带的16个城市组成一个经济圈,16个城市之间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形成“3小时都市圈”。这将是一个面积34倍、人口8倍于现上海的“大上海”。

  “大上海”的使命,近看要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协力区域联动发展,远看要带动中国经济的大变革。韩国《朝鲜日报》甚至评论:“当中国经济最大顶梁柱上海与长江三角洲成为一体时,必将作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翱翔在地球村上空。”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