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走向和谐》是理论大众化的可贵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15:13 湖南卫视

  覃正爱

  最近央视热播的十集大型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该片紧紧围绕和谐社会理论这个主题 ,系统解读了“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成为第一部全景式解读 和谐社会理论,第一次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党的十七大主题进行深入思考的专题片。看过这部专题片给人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理论要掌握群众必须大众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这对于当前学习和宣传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走出 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中国化道路:从成立中国共产党到建立新中国,从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建设到开启改革开放之门,再到逐步构 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 实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因为按毛泽东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 气派,能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只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人民群众的思 想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 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不仅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人民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转 变。如何让这样一个理论大众化,从而迅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成为当前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 重大任务。《走向和谐》正是把和谐社会理论大众化所作的可贵的探索。正如一位观众所说的“《走向和谐》以电视片形式系 统解读了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使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走进群众,为 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对推进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观众的评论中不难看出,湖南的理论工作者们所作的理论大众化 努力已经得到了认可。

  启示之二:电视片是理论大众化的有效形式

  电视的发明是当代世界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电视作为一种工具正在更多地被国家所使用 。

  在当今时代,电视被认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很好工具。特别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若能利用电视的形式,必能 提升其渗透力和影响力。电视理论文献片克服了旧的理论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小、传播不及时、形式较抽象等局限,充分利用电 视良好的视觉效果,直接而及时地将抽象的主流思想和执政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图像传达给公众,客观上起到了将理论通 俗化大众化的作用,极有利于人民群众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统一思想,产生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 力。一位网友说:“《走向和谐》大气庄重、思想深刻、语言精致、画面精美,充分展示了党的力量、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繁 荣发展。”确实,《走向和谐》的后期制作融入了3D场景再现、动画特效等现代电视手段,视觉效果非常好。将和谐社会理 论这一重大的理论创新,通过电视理论文献片的形式,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的现实事例和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展示给公众 ,应该说其理论大众化的效果是相当好的,对于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深入人心,进一步成为人们的文化自觉,必将产生巨大的 促进作用。

  启示之三:让理论大众化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当代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二个 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要不断赋予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由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 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果。二是要在形式上大众化,切实体现群众风格和 群众气派,能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尽管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论已经在内容上体现了理论大众化的要求,但在理论形式上 仍然存在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的余地。《走向和谐》的推出,更多地是在理论形式上作的通俗阐释,因而极有利于科学 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宣传普及,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

  在内容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难,在形式上也不易。特别是创作这样一部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更是付出 了巨大的心血。据介绍,该片历时近两年,电视脚本历经30余次修改,摄制组先后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 深入调查,对6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进行了专访。该片在摄制过程中,经历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胡锦涛同志“6?25” 讲话、党的十七大等重大历史事件,脚本的修改完善也是随时跟进。其叙事方式既保持了理论文献片的一贯风格,又融入了一 定纪实性,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思辨性。可以说,《走向和谐》既把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很好地揭示了出来 ,又在形式上进行了理论大众化的大胆探索和实践。

  对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来说,理论的诞生也许是一种必然,将诞生的理论大众化更是一种必然。制作《走向和谐》的创 作者们,无疑是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