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要让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深入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15:13 湖南卫视

  本报记者熊远帆

  由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理论文献片《走向和谐》在央视热播,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本报记 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走向和谐》的总撰稿人之一郑佳明。

  记者:拍摄《走向和谐》这样一部阐释和谐社会理论的电视剧,您作为主创人员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郑佳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好、非常重要的思想,应该让老百姓知道,需 要让老百姓参与。胡锦涛总书记说过:“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而电视媒体是面向大众的,用电视的手段将理论 逻辑的推演很直接、很形象、很生动地表现出来,很容易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另一个方面,理论创新前进一步、理论武装也 应该跟进一步。对党中央的一些新的战略思想,如何让群众接受,我们认为手段上要创新。这部片子既是重大理论的传播,也 是宣传方式的创新。它是第一次对于和谐思想的全景式、电视化的阐释,对于十七大报告主题中一个重要思想的深刻阐述。

  记者:那么通过《走向和谐》,传达给了观众一些什么内容?

  郑佳明:对和谐的理解有层次的不同。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和谐是相对于“斗争”和“矛盾”而言的。中央提出的和 谐社会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范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和谐社会思想统一了知行, 联系了党群,沟通了古今,贯穿了中外。具体来说,它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很多重大的理论,它是 一种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个思想集中体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里。这个决定说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和 依据、目标和原则以及建设的五大举措。这五大举措都是战略性的、根本性的。决定讲到了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保障和 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如何建设和管理社会;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文化;怎么样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活 力;怎么样加强党内建设,增强党内和谐。我们通过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内容。

  记者:把理论搬上电视屏幕,面临将理论语言向电视语言转换、理论思维向直观的电视传播思维的转换,你们在这些 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和尝试?

  郑佳明:我们整部电视剧所做的就是理论工作转换方法的一个尝试———把理论、思想、概念向文化转换。把和谐理 论转化成和谐文化,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把讲道理变成说故事。我们通过历史和现实,通过故事、数据、素材讲清楚 一个个道理,而不是简单地摆道理,这应该是新时期理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转换。要把理论转化成文化,把只有少数人能 够理解接受的理论变为大多数人比较轻松就可以接受的理念、观念。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选取了大量的素材,用历史、新闻 故事、专家访谈、大量的数据以及各种各样权威的报道,从这些海量资料中选择出与我们的主题相关的,充实到电视剧当中。 另外,在电视技术上也做了很多创新的工作。

  记者:通过这部电视片,你们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郑佳明:和谐的本质就是人民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历史的规律,是时代的特征。和谐的本质和内涵是稳定 的,不是谁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两个思想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规律,也符合一 个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因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把握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要解决发展的问题,把蛋糕做大。第二,要解决 社会公平的问题,要把蛋糕切好。过去的一些时候,这两个问题我们处理还不够好,也走过一些弯路。现在我们党认识到了科 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创立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理论,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认识 发展的意义比较容易,认识和谐的意义不太容易,因为很多干部在心目中是把发展看得更高更重要。而离开了和谐的支撑,这 种发展缺少了长久的力量,缺乏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这种发展也可能会走弯路、停滞不前还有可能开倒车。所以我们现在就 是要把中央关于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思想宣传到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去。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所谓基本要求就是说,离开这两样东西,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所以我们现在最想表达的 就是要让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深入人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