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10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1:19 新民周刊

  撰稿·王悦阳(记者) 摄影·潘文龙(记者)

  讲上海离开这座桥

  “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子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这段文字出自茅盾先生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这部描写上海生活的文学巨著在开篇伊始就选取了最具典型性,也最具画面感的外滩来勾勒上海这座城市的风貌与灵魂,而关于横跨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之处的外白渡桥的描写,或许正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还有那位与才女林徽音仅一字之差的“美男作家”林微音,也曾经身穿长袍,手持烟卷,带着上海男人特有的文雅气质,缓缓地在他那《上海百景》中这样写道:“在桥的左边是静的,在桥的右边也是静的,而在桥的中间却是那样的热闹,除了各色车辆和各色的行人以外,还有西洋的东洋的少妇在邀请走着的站着的男子到她们的家里去作一次小小的客”……30年代文人笔下的外白渡桥,总如同午后和煦阳光下一杯温暖的香茶,淡雅、舒缓,不痛不痒,却带着丝丝人间烟火之味,像极了上海这座城市。

  外白渡桥总散发着上海的特殊气质,也散发着上海独特的文艺情调,仿佛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符号与象征,也成了所有表现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主角:在把上海定格成明信片一样的电影《大城小事》中,刚一入戏,男主角黎明就开车驶过钢架结构的外白渡桥;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太阳帝国》中,二战时外白渡桥上慌忙逃难的外国人群,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日军部队,也都是对当年最真实的再现……相较于历史,许多虚构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上海主题时也会不约而同选择外白渡桥——上海导演娄烨的成名作《苏州河》,琼瑶阿姨的《情深深雨蒙蒙》,甚至张信哲的MV《用情》……外白渡桥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心,外白渡桥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无穷回忆。

  2008年的3月1日,因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实施需要,已逾“百岁高龄”的外白渡桥正式封闭交通,并将择时实施移桥,进行全面修缮。当天凌晨,无数上海市民自发来到了这座即将告别长达一年之久的老朋友身边,恋恋不舍地拍照留念。对于这座见证了上海百年变迁的历史性大桥,人们总有带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最初的一座木桥

  据著名学者薛理勇先生介绍,150多年前,苏州河被称为吴淞江,当时,在这条横跨上海南北的河流上,一座桥也没有,往来两岸完全依靠最原始的摆渡。今天外白渡桥所处的位置,正好是苏州河口最靠黄浦江的地方,因而在当时被称为“外摆渡”,也叫“头摆渡”。由于清代上海人口几乎都集中在今天的“老城厢”一带,需要来回苏州河两岸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摆渡完全可以解决过江问题。但到了1845年,随着上海开埠,出现了不少租界,逐渐发展并扩大了“市中心”的面积。无意间也因此推动了吴淞江两岸的发展,两岸的人口日益增多,需要频繁往来。应对越来越大的客流量,相对比较落后的传统摆渡业难以适应,一时间,“过江难”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到了1856年,英国商人韦尔斯见造桥过吴淞江有利可图,于是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位股董,组建了“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正式向工部局提出,要在靠近外摆渡的地方建造一座木桥,并要求享有20年的经营管理权。由于当时清政府无力自主修桥,于是,在当局的同意下,耗资1.2万银元,一座被称为“韦尔斯桥”的木结构桥终于在吴淞江上建成了。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便可拉起活板。因为桥址是在原来的外摆渡口,故此桥也俗称外摆渡桥。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