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调控难题:寰球不同凉热(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1:39 新民周刊
这篇文章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叫做“走向金融灾难的12步”;作者还特意提到,2006年7月,鲁里埃尔·鲁比尼率先预测了美国的衰退。“当时他的观点极具争议。如今已经不再是这样了。”很有一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意思。 引发“美国衰退论”的次贷危机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拖累了全球股市。中国的经济学界也有人担心,美国一旦由于次贷危机陷入衰退,消费不振,将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市场需求,出口下降又将影响中国经济,从而引发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全球衰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提出,中央政府应该重新评估2008年的经济形势,防止过度调控,导致衰退。 中国建设银行的张涛撰文说,“广东从去年下半年就已出现的制造业疲软,导致一部分中小制造企业面临倒闭与外迁,而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日益明朗,中国其他沿海地带的以出口为依赖的制造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 张涛提出,宏观调控应该在操作层面有弹性。而同济大学金融系教授石建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更直接地说,要防止“调控政策失效或超调”,引发意外的“经济衰退”。言外之意,“加息”和“从紧”的必要性,需要重新考量。 尽管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到美国“股神”巴菲特都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樊纲也认为,对美国的次贷危机,没有必要反应过度。但“衰退”的确是眼下世界经济学界最热门的词汇。围绕“美国经济是否会发生衰退”的争论,使得“经济周期”一说再次甚嚣尘上。根据“周期”理论,经济的增长与衰退是交替发生的。此前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20多年,许多人一度认为,随着各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日益加强,“周期”不再是经济生活中的必然现象。但如果鲁里埃尔·鲁比尼对美国经济的预测不幸而言中,毫无疑问,“周期”将在经济学界取得新的胜利。 乐观主义现在不太流行,但乐观主义者仍有人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维森就坚持认为,次贷危机既不会拖垮美国经济,更不会拖垮中国经济。 在与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交换意见之后,李维森对《新民周刊》说,次贷危机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也没有迹象表明美国民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下降。谈“美国衰退”或“中国经济外部需求下降”,都为时过早。 中国加息vs美国减息 对“衰退是否会发生”这个问题,回答有悲观和乐观之别,但经济学家都为2008年的宏观调控走向感到犹豫。经过2007年的6次加息,“加息”似乎变成了“宏观调控”的代名词,但这一政策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应对危机的重招就是降息。经过紧急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之前的4.25%降至3.5%,而在2007年12月的第6次加息后,人民币一年期利率水平为4.14%,中美利率发生了倒挂。这使得美元投资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收益率上升,将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逐利。这些热钱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势必又要加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加息政策作为一把双刃剑,危险之处还在于,调高存款利率要扩大银行支出,对国有银行微妙的利润制造能力产生了威胁。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也要产生成本,需要央行来消化。与此同时,美元贷款利率也低于人民币贷款利率,央行如果继续上调贷款利率,国内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渠道申请美元贷款,导致外汇占款将会继续飙升。这也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发行量。 加息的效果也一直是质疑的对象。通胀如山倒,加息如抽丝。这种局面屡屡被认为是加息政策“药不对症”导致的。 李维森认为,宏观调控过于依赖加息,而加息的空间不断缩小,已使调控走入了一个“货币政策至上”的误区。在他看来,中央政府过于关注流动性过剩和汇率的关系,而忽略了财政政策在通胀中扮演的角色。 “目前钱最多的,不是私人部门和民营企业家,而是政府。”李维森说。中国GDP近年来的增长通常在10个百分点左右,而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在以20%以上的年增长速率递增。2006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2007年超过5万亿,增速在30%以上。 这一笔数额巨大的财政收入中,除了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往往还有20%以上被用于政府机构自身运作经费,用作政府投资的经济建设费用所占比例同样高居不下,在2006年占到了财政开支的26.56%。地方政府投资经济的热情只会高于中央政府,因为经济增长通常决定了地方官员的仕途。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也是促使各地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财政投资已经成了催生“过热”的重要原因,而财政投资的命门则在于财政收支体制。 “财政收支制度不变,讲宏观调控,讲遏制经济过热,讲反对通胀膨胀,可能都只是说说而已。”李维森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