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风云第四集:小道通天(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17:44 央视《致富经》

  在广州的上下九街,这里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和经营者。

  小吃经营者:“我从武汉来。”

  记者:“湖北哪?”

  小吃经营者:“武汉的。”

  记者:“武汉的,都不像湖北人了,一句湖北话也不会说。”

  小吃经营者:“我是武汉的。”

  记者:“你说一句湖北话。”

  小吃经营者:“武汉的。”

  记者:“老板你是四川的吗?”

  小吃经营者:“四川的。”

  小吃经营者:“我是从广西来的” .

  记者:“你为什么会来广州来做小吃啊?”

  小吃经营者:“因为广州这边好发展。”

  记者:“广东人吃辣吗?”

  小吃经营者:“广东人还有很多吃辣的。”

  广东人吃到了辣,四川人吃上了甜,地域不再是阻碍,小吃走向了四方。可是在这种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小吃的经营者却有些失落。

  由于受食材、成本、气候和饮食习惯的限制,能走出去的小吃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小吃不能成功地移植到外地。

  更让小吃经营者担心的是,即使在本地,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口味的改变,也有一批小吃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重庆解放碑上的八一路是全国知名的商业街,可是对于很多穿行而过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小吃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风光和繁华。吕明鉴从小长在解放碑旁,对那样的岁月异常的留恋和向往。

  重庆小吃经营者 吕明鉴:“那时候小吃太多了。王鸭子、李鸭子、顺庆羊肉馆、山城小汤圆、陆稿荐、高豆花,重庆老一点的市民都知道。十多个小吃店一字排开,从早到晚就人山人海,比如说山城小汤圆的芝麻糊,早上五点钟就有市民排队,七点钟就要排几十米长,就为了端他的芝麻糊、豆浆、豆奶。”

  吕明鉴描绘的是十多年前的景象了.

  纵观全国,小吃品种减少、小吃店铺萎缩的状况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北京,有证可考的传统小吃大约有五六百种,由于技术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上海建起了小吃保护基地,可是肯德基麦当劳已经在中华老字号旁边打开了缺口,在中国最早的开埠之地,洋品牌早已兵临城下;

  在广州,南信双皮奶是一个有着127年历史的小吃名店,每晚,它的招牌和众多国内外餐饮品牌的霓虹灯一同闪烁夜空.可在光影璀璨的背后,这家店的店长吴光建却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

  广州南信双皮奶 经理 吴光建:“现在的年轻人不大喜欢怀旧的东西,就是喜欢新鲜的东西。”

  时间能够成就经典,但是百年的传承不一定能赢得年轻人的心.于是,南信双皮奶开始与时俱进.它瞄上了一些市面上流行的新潮甜品.

  广州南信双皮奶经理 吴光建:“以前我们没有水果做的甜品,后来我们因为大众的需要,我们也加入了很多以水果为主题的小吃,还有甜品,这个是椰汁芒果凉粉,也是以前都没有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多样化经营。”

  当椰子芒果凉粉等新品亮相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店时,这个细微的变化昭示着小吃的本源,小吃原本发自草根,兴于大众,小吃的兴盛在于回应着时代的呼声.

  如果现在的小吃能把准时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那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在四川成都,变脸、川剧等代表四川独特文化的表演每晚都会上演,而场地就在这家名叫老顺兴的茶馆里。茶馆建于1998年,主营的是小吃,打的却是文化牌。

  成都顺兴老茶馆 经理 何德伟:“我们发现很多四川以外的客人,全世界的客人到成都来,他最关注什么呢,关注四川的一种文化。”

  顺兴老茶馆建在一个非常现代的展览中心里,可走进去却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的老四川,传统的巴蜀风情每年吸引着40万游客走进老茶馆,小吃也在迎来送往中增值了。

  在成都的很多小吃店,人均消费几元钱足够吃好,可在顺兴老茶馆吃小吃,人均三五十元却是常事。

  消费者:“在老家吃小吃,一般都不会去酒楼吃小吃。”

  消费者:“但是到了外地,不管它贵或者不贵,我都会去吃。”

  小吃变成文化,消费者有了强烈的消费欲望,不怕最贵,只求最好,这种消费底气能把看似普通的小吃推上价格高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