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内外失衡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03:34 中国青年杂志
林毅夫:中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内外失衡局面
林毅夫

  如何更好地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深化宏观调控?为此,我们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刚被世界银行行长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教授。

  采访/杨 杨

  中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内外失衡局面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2007年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林毅夫: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保持了2003年以来较平稳的发展态势。但我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仍存在内外失衡的问题。

  记者:那么内外失衡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林毅夫:首先,是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006年的比例则只有50.0%。这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形难以消除。

  其次,是这些年来每个阶段的投资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潮涌”。2003年、2004年“潮涌”现象出现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领域,此后转移到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潮涌”容易造成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产生银行呆坏账甚至有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

  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就出现了双盈余,到如今一直如此,这种状况显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而且这几年的盈余增速加快,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了近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由此又很容易吸引热钱进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

  内外失衡的现象体现在国内则是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了,世界平均是1.8∶1,而中国2006年的数据是3.3∶1。这一数据从1978年的2.6∶1曾一度下降到1984年的1.8∶1,但之后就持续扩大了。

  改革之初我国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基尼系数在0.3左右。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都是平均的,差距存在于城乡之间,现在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5以上。

  还有就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我们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据保守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种情形尚未根本好转。

  宏观调控乏力缘于改革不到位

  记者: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

  林毅夫:上面的问题每个都可以说是独立的问题,但这些经济问题之间又是勾连的,有些问题又是其他问题的根源。

  举个例子,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投资过快、消费不足的几个现象来分析。中国大部分的资金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穷人没能力所以不消费,而富人的消费冲动并不强,他们就会用余钱进行投资,由此投资就会扩大。投资过快而消费不足,那么就会形成产能过剩。如果投资又相对集中在某些行业的话,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就会特别突出。产能过剩就会刺激出口增速,使得外贸盈余扩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去找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按照表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这些问题还是会长期存在。

  总的说来,以上问题有些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有一些是发展的问题,有一些则是地方干部的激励机制和法制的问题。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