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的临汝股份制企业:农民抱着缝纫机当股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04:59 新京报
24年前的临汝股份制企业:农民抱着缝纫机当股东
  山东省荷泽县金堤公社股份公司砖瓦厂积极增产砖瓦,满足丰收之后农民盖房的需要。    新华社资料图片

24年前的临汝股份制企业:农民抱着缝纫机当股东
  广东省宝安县沙井镇万丰村1984年率先实行股份制,集资发展商品经济,先后办起60多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2.5亿元,年总收入达1亿元,利润3500多万元,每年每人仅股份分红一项收入就达4000元。图为万丰村农民潘金华家在唱卡拉OK。  新华社资料图片

24年前的临汝股份制企业:农民抱着缝纫机当股东
村民以入股形式参加股份制合作企业后,获得的股权证,上面标注了其所持股份。

  24年来,牛红梅经常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她把蜜蜂牌缝纫机搬出家,拉到了一个临街的仓库内。

  仓库里,挤满了大姑娘小媳妇。她们把一台台缝纫机拉来、摆放整齐。

  1984年,临汝县尚庄乡针织厂就这样成立———所有的缝纫机都是农妇们从自己家里搬来的。

  也因为此,她们既是员工,也是股东,一个月能发三四张“大团结”,名曰“分红”。

  24年后的今天,牛红梅已是县城最繁华的街区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当年的农家媳妇,靠一台缝纫机成为股东后,见识和资金日长,最后远离了那片贫瘠的土地。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河南临汝县(现称汝州市),如尚庄乡针织厂一样,数千家利用人工、生产资料入股的经济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临汝的众多股份合作企业,获得了政策上的支持。

  当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临汝农村兴办股份合作企业》,见证了临汝当年股份合作企业的兴盛。文章称,这种股份式合作经济开始于1984年上半年,当时,一些地方的农民或因资金不足,或因无技术、或因缺劳力,想办企业却力不从心,便自动联合起来,办起了股份式合作企业。

  这种股份式合作经济,迅速成长并成为临汝农村经济的支柱。1984年当年,临汝县各类股份式合作企业所创产值,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1.9%。

  在中国很多地方在为“姓社还是姓资”争讼不已时,这里的人躲在群山的臂弯里,利用原始的股份制模式,聚集更多的钞票和劳力,开矿建厂,去博取更多的钞票,让更多的人过得更好。

  乡政府买不起缝纫机

  尚庄乡针织厂,属于乡企。让员工们搬着缝纫机去上班,这在当时,其实是一种无奈。

  “穷”,是牛红梅记忆中,关于当年的最深印象。她身上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己扯来白布,在做饭用的锅里下几块颜料,自己染好了做成的。

  乡政府跟牛红梅一样穷。当时,政策鼓励农村搞多种经营,一名郑州有亲戚的乡干部打听到,郑州一家服装厂接到一批大订单,正找代工的地方,就带人过去谈妥了。

  尚庄乡政府把大集体时候留下的一个仓库整了整,好不容易凑了3万多元,买来了大机器,但女工用的缝纫机却买不起了。

  当时,缝纫机是临汝农村结婚的“三大件”之一。就有领导提议让农妇们带着自己的缝纫机过来。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执行。在大集体时代,带着农具上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牛红梅记得,当时全针织厂100多员工,除了厂领导拿政府工资外,其余的100多号人基本上都和她一样,每月根据工厂盈利情况,可拿到30元至40元不等的工资。

  事实上,当时即使去工商局注册,也没有“股份制”这一条选项。牛红梅所在的针织厂,就是以“集体企业”的名目注册。法律上,尚庄乡政府是厂子惟一合法的所有人。

  “直到90年代,这里才有法律承认的股份制企业。”在临汝县政府任宣传干事20多年的刘智斌说。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