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政治激情退烧对台湾政治带来深远影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1:12 南方周末
为何有理由乐观期待 政治激情的退烧,对台湾政治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政治领袖走下神坛,不再被当成偶像来崇拜,也无法再发挥过去那种惊人的动员能量。在议题的设定上,民众也逐渐摆脱政治人物的引领,开始自行判断议题的重要性。族群的动员不再能够发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反而经常造成反效果。政治人物持续强调公投的神圣性和重要性,但选民对领不领公投票也自有定见。 就以这次“总统”选举竞选过程为例,选战热热闹闹地打了大半年,议题也经历了多轮的攻防,但是民意支持度的模式却呈现出令人吃惊的稳定性。这显示由政治菁英引领民意的时代逐渐褪去,由下而上的政治机制逐渐成型。一个不受政治激情绑架的公民社会是成熟民主的必要条件。当政治人物只要动员基本盘就可以胜选时,理性论述无法出现。当选民被意识形态绑架而死忠支持某政党时,执政者就不会在意政绩的表现。台湾民主过去的乱象,有很大一部分跟这些因素有关。政治人物以为借着论述或政治操作,就能够超越是非标准,一直维持支持者的忠诚,但是当选举结果传达明确讯息,选民不愿再重复过去的支持模式时,我们相信未来政党调整的幅度会既快又大。举例来说,2004年和2008年选举的过程中都曾出现所谓“非常光盘”。这种影像文宣由政治上不知名的人士出面,使用非常负面的手法对政治人物或媒体进行攻击。2004年时,光盘中相关参与演出人士被陈水扁在造势场合中公开赞扬为英雄。但在2008年,谢长廷阵营完全撇清跟非常光盘的关系,甚至公开呼吁支持者不要看。这种舆论压力下的态度改变是民主政治自我调整机制的一个正面案例。 这样的乐观期待并非认为台湾大多数选民都已经完全具备跳脱过去政治泥淖的意愿与能力,但是在单一选区的制度下,只要有百分之十或以上的人民愿意以候选人的客观表现和政绩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意向,就能够确保台湾选举结果不会完全被意识形态激烈选民所绑架。我们认为这样的客观环境,在纷扰的表象之下,已经逐渐成熟。 如果民进党败选,其路线会如何改变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则是2008年“总统”选举的政治版图影响力究竟会持续多久。一个常被提出来的看法是输掉的一方,特别如果是民进党(输掉“大选”),由于其立委和县市长的席次已经偏低,将会沦为长期的在野党。笔者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事实上,当2004年陈水扁连任之后,民进党也喊出要做好执政二十年准备的说法。孰料这几年发展的形势出乎意料,(民进党)新扩增的版图不但没能巩固,甚至还有流失原来基本盘的疑虑。换言之,一次的选举结果不见得能够成为长期解读台湾政治版图变迁的根据,还必须要更全面地探讨成因及选票结构。 笔者主观的判断,认为民进党当前的困境,来自陈水扁个人贪腐失政的成分多,民进党整体被选民遗弃的成分少。民进党的政党支持,并未大幅度衰退,但民众对两位“总统”候选人支持度的差距却是近几年来选举中少见的。这种短期现象和陈水扁的表现以及两位候选人的相对条件有很大的关联性,但这并不表示民进党未来选举的命运会长期无法翻转。民进党如果败选,其未来能够掌控的政治资源并不丰沛,只能专注在立院的把关监督,通过提出专业法案来重塑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如果败选,其路线会做什么方向的检讨改变。一种可能是全面检讨陈水扁路线,借机进行政党转型,往中间路线靠拢;另一种可能是回到深绿路线巩固基本盘。这个选择将会长期影响民进党的选举竞争力。但无论如何,在中短期的时间里,国民党的执政表现才是关键所在。 国民党如果赢得选举,将会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及监察权于一身。作者并不认同某些评论认为这样的“一党独大”是民主的倒退,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样的结果是由人民自由意志选举出来的,而且只有四年的任期。四年以后的选票会如何分布,取决于掌权者执政期间的表现。伴随绝对权力而来的就是绝对的责任。未来台湾在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国际空间等方面的表现,国民党都必须要负完全的责任,找不到借口卸责。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表现得好就继续执政,对政党和人民都是双赢的局面。表现不好被取代,也就是在野党的机会。由于人民的期待很高,国民党的表现能否满足这些期待,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谢长廷两岸政策可以当真吗 一般认为马英九和谢长廷两位候选人不管谁当选,相对于陈水扁路线,在两岸关系上都会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但是笔者必须指出,或许候选人个人的实质政策差异不大,但是要推动一个重大政策,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完全主导,还必须要所属政党和支持者都能有高度共识,并进而说服反对意见支持。这个部分恐怕就是两位候选人在两岸政策上的一个重大差异。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主张,和其所属政党与支持者的主流看法差距不大,共识很高,因此当选后要推动的阻力较小,只需要面对外部的反对声音。另一方面,谢长廷的两岸政策,很难说是目前民进党两岸立场的主流,开放路线甚至在立委初选的阶段都还被定位为“卖台路线”。亲绿的媒体在谢长廷获得提名之后,还公开辩论是否应该对其予以支持,因为对其开放两岸的政策有意见。后来是基于胜选的考虑以及谢长廷宣示败选即退出政坛的喊话,才在现阶段消弭了对其两岸政策开放的质疑。 近来我们看到当选战接近最后的冲刺期,谢阵营选战策略锁定两岸共同市场,强打“两岸经贸开放的结果就是男性失业,女性失婚”等论述。这就显示为了动员出基本盘,谢阵营还是回到了民进党过去几年的政策论述,强调两岸经贸开放对台湾政治、经济上的危害。 在这样的支持者结构下,谢长廷如果当选而欲推动两岸经贸开放的政策,还必须要努力做党内的说服工作。过去陈水扁任内至少三次曾经尝试实践其“新中间路线”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和宋楚瑜的公开合作,希望打开和大陆对话的窗口。但是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陈水扁还是无法承受党内的压力而回到传统的政党立场。陈水扁没能做到的政党转型工作,当然并不代表谢长廷一定做不到,但是这个过程的困难度却不可低估。简言之,马英九或谢长廷当选,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影响,并非没有差异,在执行和推动上的难度将面临不同的挑战。 挑战才正要开始 作者虽然对于台湾民主政治的前景感到乐观,认为转型期的乱象即将度过,但是也必须提醒,即便是成熟的民主社会还是会出现各项弊端或短期的倒退现象,必须要能够不断地调整步伐,在各方面努力精进。当选举的形式已经确立,程序的公平性也能受到尊重,就应该要注重实质民主的质量提升。政策质量、执行能力、法治社会、思辨民主、清廉政治、公民社会和多元价值等让民主实质能够成功的因素,一项都不可偏废。 政府最后产出的政策质量如何?能否有相对应的执行能力来落实理想?政策形成和执行过程有无贪腐问题?政治权力间的互动能否依法而行?人民的权利有无依法保障?社会有无鼓励多元价值?民众是否关心公共议题、型塑公民社会?另外,其它如媒体的中立监督力量,也扮演了重要的信息提供者角色。在度过了选举的冲击之后,这些民主的挑战才正要开始。我们必须要认知民主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件可以在某个时间点完成的工程。台湾民主的道路走来艰辛,但是我们坚信这些挑战将能一一被克服。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