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事越多,你能做到的事就越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11:51 南方人物周刊

  内地观众认识他,多是通过“锵锵三人行”,但他的“身份”,显然远远不止窦文涛身旁那个侃侃而谈的“知道分子”——

  11份报章的专栏作家;一家中学——香港兆基创意书院的文化顾问;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负责给人家拨款搞环保”;香港两个剧团的董事局成员;拥有一个名为“上书局”的小出版社,“出一些简单的小书,也编一个杂志,我是编辑,也是社长”;香港有线电视一个周播时事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没有时间,就快不做了”。

  当然还有“牛棚”。2001年秋天,梁文道携志同道合者,进驻位于香港土瓜湾的一个被弃置的动物检疫站,开办“牛棚书院”。书院不提供学历、文凭或者专业资格,只为在大学教育的专业导向之外,开阔学生眼界。

  “我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发觉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位中学生说,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当作嗜好,没有特别理由,只为‘好玩’、‘过瘾’。”开办3期后,他对前来采访的《亚洲周刊》记者说。

  2005年,牛棚书院因经费原因宣告停业,最新的消息是,“我会把牛棚搬到兆基创意书院去,让它晚上开夜课。这个暑假,牛棚就会重新复活。”

  此外,还要参加各种社区运动、古籍保护运动,有时作站台讲话,有时在后面出谋划策——如何在媒体上抢到发言阵地,等等。

  “我没见过像他这样消耗生命的人。”他的朋友、香港传媒人潘诗韵说。

  梁文道却一点也没有停下来或者慢下来的意思。“我觉得我会死得很早,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干而且能够干的。你越界越多,你的能量就越大。有些人可能很好奇,你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儿。答案是:你做的事儿越多,你能做到的事儿就越多。”

  我最主要的观众是我这样的人

  今天,他坐在北京西北三环的一家咖啡厅里,仔细卷着烟丝,然后——借用他同事的描述——深刻地吸着。“很多人认为我看很多书,我想说的是,我只是达到了一个正常水平而已。”

  他订阅英国人文杂志PROSPECT,今年1月该杂志评选了2007年最被高估和低估的文化产品,参与评选的几十位多数是媒体从业者,“你看那些人,很吓人的。比如评选去年最被低估的书,一个BBC的记者选的是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巨著《世俗世纪》,800多页,这表明他的阅读范围到了那儿。应该有一个相当广泛的涉猎,这是我心目中一个做媒体的人,或者在媒体上发表意见的人应该达到的水平。”

  他曾把自己定位为“买办”,要把封锁在学术著作里的有趣的想法、很好的观念“翻译”给普通人,《开卷八分钟》就是他的一种尝试。

  年初,台里一度想请于丹代替他主持这个节目,以吸引“更加主流的观众”,结果没谈成,已经在《文道非常道》上投入大量精力的他,又回来兼顾。“同事告诉我,我的节目,网上下载视频看的多过看电视的。我觉得我的观众都是一小撮,和那些广告商喜欢的、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节目开始的观众比,是两代人。”

  他想象自己的观众,“是做媒体的人,教书的人,文化人,读书人跟学生。对,我比较针对这些人说话。”顿了一下,又笑着“纠正”:“我最主要的观众是我这样的人。”

  “我做时事评论也是这样。有的人做评论,像国师,都是政策建议,当局应该如何考虑。但我很少很少。这是一个小众群体,我在这个群体里跟大家对话,或许我们这个群体以后会做更多的事情,改变更多的事情。”

  逍客跨界点评

  他在“锵锵三人行”纵论天下大事小事,他在香港商业电台一台采集百姓声音,他在《开卷八分钟》将深奥的学问“翻译”给大众,他是11份报刊的专栏作家,他是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他相信,一个人跨界越猛烈,能量就越大。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