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背景下的民生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11:03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黄俊英

  历年的“两会”,民生话题都是代表委员、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教育、医疗、房价、物价、社保……每一个词的背后都隐含了中国百姓对于生活质量提升和分享改革红利的渴求。

  民生无小事,“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宣言。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民生政策推进的路线图,也展现出了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

  期待物价降收入增房价低

  对于物价上涨,感受最深的就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的收入都不多,柴米油盐是他们最关心的商品。然而,在米、面、肉、蛋、油……没有一样生活用品不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也自然而然地发出了“物价不要再涨”的呼声。“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戏谑背后,隐藏着中国百姓对通货膨胀的担心。

  “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这创出近5年来的新高。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大面积冰雪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物价走势不容乐观;国际上,油价突破100美元,美元不断贬值。这些增加了国内物价上行的压力。 “目前造成物价上涨的国内外因素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物价上涨压力一时难以减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导郑祖康指出。

  然而,在物价上涨比较快时,大多数工薪阶层没有补贴。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涨幅,“工薪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下降。”全国人大代表赵湘平认为。

  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从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两方面防止物价上涨过快,将采取九大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面对老百姓“收入高点”的诉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只有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物价问题虽然比较突出,但也不必恐慌。”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韦苇说,此轮物价上涨,与上世纪80年代的物价上涨不一样。那时是全面短缺,现在,国家粮食库存充裕,主要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相信在政府的调控措施作用下,物价会在可控范围。

  和物价一样,房价一直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2007年,房价一路高涨。但从三季度开始,广州、深圳的房价和交易量却开始下滑,2008新年伊始,各地楼市价格跳水的消息不断。据广州国土房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广州十区一手住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9766元,比最高峰2007年10月的11574元每平方米下跌18 08元,跌幅为15.6%。

  这使得老百姓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充满了猜测,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是否已经出现?房价到底是持续高涨还是会下行?今天的消费者究竟要不要买房?

  “房价下跌毫无理论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表示,在当前国内流动性仍然过剩的情况下,谈 2008年房价面临拐点并出现下降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徐滇庆教授认为,所谓楼市下跌,是假的!这是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了干扰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制造的谎言。

  “现在全国的房价已经慢慢趋于理性回归,但并不意味房价到了拐点,以后会下跌。”全国政协委员庄威提到房价“ 拐点论”时特别强调。

  而全国人大代表杨伟程则认为,在如今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制定住宅法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杨伟程建议,政府应该组织非营利机构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禁止保障性房屋进入商品房市场。杨伟程解释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没什么利润,开发商都不愿建。政府应出资建立所属的公司,给予优惠政策,专门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不管各方对房地产的走势如何争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于解决住房问题,政府的治理思路已日渐清晰。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保障”为关键词的指导原则,从“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到“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再到“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这一系列措施涵盖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家庭群体的住房问题,必将从结构上分层破解住房难题。正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说,成体系的住房政策喻示着楼市调控的天平已经向着保障民生的方向倾斜,释出了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决心。

  期待教育公平就业轻松

  教育是百年大计。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些都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一项项政策陆续出台,惠及民生,温暖民心,令人振奋。

  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2007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2000万人和86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达到 1144万人。

  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2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危房、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

  这一系列的数字很好地说明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

  而今,在2008年两会召开期间,一个让更多适龄儿童和许多家庭兴奋的消息传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将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这对每一个适龄儿童来讲,“我要上学”的呼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对许多家庭而言,学费不再成为揪心的痛。

  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这一重大举措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表示,如今,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等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今后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2008年的中国就业形势会朝什么样的格局变化?就业形势又将如何?

  “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的目标。

  然而,我国数13亿计的宏观人口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注定了就业压力大将是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是因为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这将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

  “今年的就业目标不同寻常。”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刘家强说,这是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第一个全年就业增长目标,而就业促进法侧重规定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刘家强委员表示,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各级政府正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功能,让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在内的公共就业服务惠及每个劳动者,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

  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在用工合同订立、加班工资、社保交费、工作解聘等等方面作了对劳动者有利的规定,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以创业带动就业,正成为城镇就业的增长点。据劳动保障部数据,每创业成功1人并稳定经营1年以上,平均带动5 人就业。刘家强委员介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挑选了一些适合劳动者创业的项目,提供培训,并用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最新出台的政策明确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扩大贷款范围。

  此外,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支撑。过去五年间,我国经济年增长率从 10%上升到11.4%,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也从840万人上扬到1204万人。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局面下,在积极就业政策的推动下,是可以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刘家强委员表示。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