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路遥犹需健马力(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4:18 《人物》杂志
马英九:路遥犹需健马力(组图)
马英九在演讲。

马英九:路遥犹需健马力(组图)
马英九

马英九:路遥犹需健马力(组图)
马英九

  文/陈佳冉

  台湾岛,四面环海,季风自南太平洋海上吹来,沐浴着这样一块琉璃之地。每年,台湾人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确乎是时时侵入的台风,台风形成在春夏之交,台风过境,满城风雨,在晦暗交织中,小岛摇晃颠簸,像太平洋上的一叶扁舟,动荡不安。台风年年有来,今年似乎特别早,这一场比台风更轰烈的事件,是即将发生在30天后的3·22“大选”。这是马英九的最后30天,也是国民党继2000年“世纪之败”后能否涅重生的关键30天。

  一切胜负未定,前景未明。

  “党国之子”

  走进马英九的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副对联,上书:“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十四字,这是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留下的家训,大俗大雅,却颇有禅意。箴言时刻提醒马英九要以善为本,以书为根。马英九对祖父的嘱托熟稔于心,且将这副对联制成书签,书签的正面是马英九的照片,背面,则由华裔学者傅申先生题写的这则祖训。

  马英九祖籍湖南,祖父马立安靠着制锅生意发家致富,闻名乡里。马立安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为乡里铺桥修路,盖筑校舍,是乡里有名的善心人士。可是就在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刚满8岁时,时值壮年的马立安就撒手尘寰了。马家孤儿寡母,常受人欺凌,祖母见势不妙,只得痛下决心,结束了家族生意,拖儿带女离开了湘潭马家堰,落户百里之外的衡东。

  6年后,马鹤凌的妹妹马元英成婚,婆家是湘中名门刘岳峙。刘时任湖南省财政厅长,是蒋介石手下的大红人。至此之后,马家便与政治结缘,与国民党结缘,两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马鹤凌侍从两蒋父子开始,直至马英九担任国民党主席,马家最终走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圈,并成为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大掌柜。

  在台湾地区的选举中,常常看到绿营人士讥讽马英九是“党国之子”,从马家的历史来看,对国民党的忠诚确实不容质疑,然而与党内的某些大佬不同,马英九的成长依靠的并非家族资本,更多的则是来自他本人的耕耘和表现。

  “英才继起”

  1950年(民国39年)7月13日,马英九出生在香港九龙的广华医院。内战失败后,马鹤凌追随蒋家败退台湾,这样的身世背景给马英九冠上了“外省人”的称谓,伴随着蒋家威权统治的结束和台湾岛内本土意识的觉醒,外省人从掌握军政大权的强势群体渐趋势微,无论从人数还是社会地位来说,外省籍的身份不但光环褪去,更是江河日下,轮到马英九走上政治舞台,施展抱负之时,外省籍在民进党操弄“本土化”、“民粹”多年后,俨然成为了为政者的沉重包袱,因为这样一个无法摆脱的先天的“缺陷”,马英九不得不时时经受着来自本土人士的飞箭流矢,大气候如此,日积月累,无意中塑造了马英九今日敏感、谨慎的性格。

  根据湖南湘潭湖田马氏族谱所记,马英九属“上尊大人,英才继起”中的英字辈。马鹤凌精于国学,尤其喜欢《论语》中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一句,并引以为座右铭,因此在儿子尚未出世时,“马英九”这个名字早已在父亲心中成形。

  对于家中的独子马英九,马鹤凌极其严格,他要求儿子做到“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的处事准则;在如何确定人生计划方面,马鹤凌扼要地传授了“此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十二字箴言,为马英九行为规范的养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马英九从小长在万华,这是台湾有名的富人区,邻里非富即贵,马鹤凌担心儿女沾染富家子弟的纨绔之气,攀比之风,因此时时叮咛马英九踏实为人,勤奋进取。如此耳提面命的教诲让马英九从小便与周围伙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日后,他进入政坛,获得了一个“不粘锅”的绰号,意思是说,无论哪一帮哪一派,他都保持足够的距离感,与各种势力不即不离接触,却难与众人作推腹之交,引为入幕之宾。这种性格的形成,大概与幼年时万华的那段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所谓和而不群,周而不党,君子坦荡荡也。

  宝驹遇伯乐

  良将逢明主,宝驹遇伯乐。若无蒋经国,马英九纵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也只能一马独喑,郁志难伸。马英九一生在政坛取得的成就,与蒋经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该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蒋经国班底的后起之秀,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然而,在一些有关马英九的介绍文字中,这种历史渊源被有意省去了,仅只谈到了他本人与蒋经国的关系。事实远非如此。

  要廓清这一切,不得不从马鹤凌说起。马鹤凌在台湾政坛建树不高,甚至可以算是无足轻重的人物,他在蒋经国身边几十载,一直未曾受到重视,也没能进入蒋经国权力集团的核心圈。

  说到蒋经国的权力核心,主要是他在江西时建立的班底,这个班底以王升和李焕为主,这就像一个宝塔,蒋经国是塔顶,王升和李焕正是最接近塔顶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其他人,则围绕在王李二人身边。马鹤凌是李焕的手下,且还不能算是最接近他的那一个。蒋介石去世之后,蒋经国抛弃了这些与父亲关系密切的人,开始大力提拔这些人的后代。这种对党内大佬的安慰方式,是蒋经国独创的。像陈诚的儿子陈履安、连震东的儿子连战、宋达的儿子宋楚瑜、马鹤凌的儿子马英九等一批所谓的国民党中生代,便这样被提拔起来。

  马英九第一次见到蒋经国,是在进入初中时。那时,父亲调职,离蒋经国的核心更远了一步,但行政职务上却更上了一层楼,举家迁至台北长安东路一段8号。隔着马家十个门牌号的长安东路一段18号,则是蒋经国的官邸,彼此不过200米的距离。然而,身份悬殊的两家人,咫尺亦如云泥,马英九只是看到蒋经国所乘的黑色大轿车经常出入官邸,并未能一睹其人真容。

  马英九本人没有谈到与蒋经国为邻这件事到底给他带来了什么。但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股激励的力量,加上父亲不断在他耳边讲叙蒋经国的种种功绩,让他以蒋为榜样,在马英九的心灵深处,确实植下了某种认同,这为日后他听取父亲建议弃文从政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

  高中三年级时,马英九加入国民党。加入国民党,对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这一结果却是必然。随国民党退至台湾的200万人,是台湾本土籍人士的五分之一,这批人中相当一部分又是年龄较大的老兵,而另一些国民党大佬级人物的后代中成年的人,有留在大陆的,也有去香港海外的,如此一来,使得国民党外省籍出现了断层。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在发展国民党党员时,政策向外省籍人士倾斜,新发展的党员中台籍人士仅占30%,外省籍占70%。马英九既有外省籍身份,又是其中的精英分子,自然成了国民党笼络的对象。

  1968年,马英九进入台湾大学攻读法律,表现优异,仪表出众的他很快成为了学生领袖。

  从事青年工作出身的蒋经国,对于学生领袖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他亲自建立了一种体制,“亚太地区学生领袖访美活动”。马英九作为台大学生党部推荐的第一人,加入了这个访美团。

  为期70天的访美活动,遍走美国20多个州,接触美国各层人士、在美华侨组织。这次访美,对于马英九的世界观形成,可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体现在其后马英九积极投身的“保钓运动”,而“保钓先锋”的身份是他为自己日后进入政坛,成为后起之秀赚到的第一个政治资本。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