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东中华文化标志城真相调查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0:58 浙江在线
九龙山脚下,汽车渐多 本报记者 徐楠/摄 今年“两会”期间,一个号称投资“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设想,在政协会场引爆激烈争论,并引发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这一宏伟工程,究竟由谁主导?如何论证和出台的?“69位院士支持”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南方周末记者近日赴山东进行了采访。 3月18日,山东济宁。九龙山下的武家村,大戏已经唱到第五天。戏台前人头攒动,吕剧《辕门斩子》的唱腔,回荡在武家村和九龙山之间的麦田上。 戏班子是村委会专门从菏泽请来的,为了庆祝一个叫“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浩大工程即将在这里建设。 沉浸在大戏中的村民们,并不知道北京的政协会场里掀起的反对声浪。3月9日,在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一次分组讨论中,来自山东省的政协委员孙淑义的提案及发言——《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引起政协委员侯露的当场反对。 两天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安家瑶紧急写出提案,“强烈呼吁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专家再做科学论证。”百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上签名。 安家瑶语出惊人:“我是山东人,我热爱山东。”但他明确反对耗巨资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设打着“中华”名号的新城,为发展当地经济而人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历史环境。 3月8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青年学者肖川发出公开信,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尊敬的嘉璐先生”,信中称:“当我们的子孙后代走进‘标志城’时也许会问:‘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很富裕吗?为什么耗费巨资建设这样一个人造景观?当时就没有人提出异议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论被媒体广泛传播,并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同一天强硬回应: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 张市长的话音未落,更为猛烈的波澜在网络上掀起。 此时公众才注意到,十天前这个项目刚刚召开新闻发布会,以890万元的巨额资金面向全球征集规划创意,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在发布会上宣读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顾问”名单,其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俞孔坚名列其中。 但很快,俞教授在报上发表声明:“‘中华文化标志城’与本人有关的、真实的、也是唯一的情况是:2007年和更早的时间,有关人士曾经两次带着一个策划文本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做规划,我当时谢绝了这项委托。”他并公开宣称:这是“拙劣的欺骗行径”。 舆情的急速变化令山东方面欲言又止。3月12日,在回应记者关于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质疑中华文化标志城一事时,作为山东省政协主席的孙淑义表示:“不知道”,“不回答”。 同一天,《齐鲁晚报》发表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并转告南方周末记者:项目筹备机构的表态以此为准,不必另行采访。 3月18日,在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再度发表声明,就外界关心的项目费用问题表示:“所谓‘300亿’仅仅是个别专家的个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意见,更不能成为投资立论的依据。” 这个“个别专家”并非普通学者,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3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许嘉璐说“300亿”是2004年预算得出的数目。他同时认为那次预算并不科学,因为当时和现在的物价指数都不一样,“300亿不够”。 自此开始,山东省内媒体再未涉及这一话题。然而持续汹涌的舆论证明:相关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山东方面的沉默而平息。 项目发起者是谁 3月7日,一篇名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前世今生》的文章发表在《齐鲁晚报》上,作者是山东社科院研究员,文章将这一工程的酝酿发起阶段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文化纽带”重要思想。 但根据《郑州晚报》的报道,这一工程的最初提出者是济宁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高述群:“高述群因为一个文人的突发灵感,成为推动这个城池浮现的‘始作俑者’。” 在采访过高述群的记者眼中,他是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他“思维敏捷、非常健谈”。这个春天,因为文化标志城,他开始频频亮相于媒体,又很快沉默。3月17日,他在电话中礼貌地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一位与其有过工作接触的干部介绍,高述群大学毕业后在水利学校任教,后进入政府工作,直到担任济宁市政府副秘书长,这个1983年毕业的大学生,自修过4年文科,保持着剪报的习惯,热衷于读书,特别喜爱哲学。 1998年,喜欢写文章和钻研历史文化的高述群建议:将孔孟故地曲阜和邹城,作为文化开发区进行建设。 2000年他了解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正在全国征集龙文化主题园的创意,而且已经在河南等省份进行了选址考察。 这年9月,他在北京见到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秘书长李靖,提出自己关于建设“龙文化园”的设想,并讲述了济宁的优势。双方一拍即合。据《郑州晚报》报道:一个小时交流下来,李靖觉得“非常好”,让高述群建议济宁市政府提出申请。 一个细节可以想象高述群当时的欣喜和急切——他的报告,是在返程的火车上写就的。当时济宁市市长正好要去北京出差,时隔多年,高述群都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12日。 接下来,200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派出专家来济宁考察6天,表示济宁市具备建设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主体建筑的条件。 高的建议被济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此后到2006年下半年,他带着济宁市拨给的20万元启动资金,不断地拜访专家,召开论证研讨会。每一次的礼物,都是精装本的《论语》。五年下来,大约送出了千余册《论语》。 据有关人士称: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做了很多工作”。 这是一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实施的大型系列性文化公益活动,其指导单位包括八个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宗教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称印象中他没有签字:“发扬孔孟文化还是可取的,但你把孔孟故乡曲阜、邹县弄好是正经事。在济宁搞标志城,我认为是胡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主任委员,亲自担任“中华文化标志城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并曾多次到济宁考察,还亲自带领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建设部三部委领导赴济宁联合调查。 200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文化报》关于济宁打造“文化副都”设想的报道文章,被批量复印,发到每位代表的手上。 据高述群介绍,7年间先后有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论证考察。 2004年1月,由许嘉璐副委员长代表12位省部级领导和资深专家,向党中央呈递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当年3月,中央领导就作出批示。 在济宁市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持续努力下,项目取得了高规格的支持力度。 一位观察人士称:“普通的工程类项目,通常是先有规划设计后再调动各种资源去推动。而中华文化标志城还没有建设规划的具体方案,就先获得了声援。” (来源: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