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名院士”是如何发起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0:58 浙江在线

  在这场争论中,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和孙淑义均提到,这一工程有69名院士签名支持。南方周末记者随机联络了签名发起的69位院士中的20余位。

  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要求匿名)回忆:200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院士大会,晚上部分院士被邀请参加座谈。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来了一个人,向院士们介绍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当时说要建“华夏文化标志城”,希望院士们有所反应。这次座谈,高述群在场。

  会上发了一个倡议书,希望有一个中华文化交流的项目,增加凝聚力,宣传爱国主义。中科院的四十多位院士都在上面签了名。

  这位院士说:组织者把倡议书拿到中国工程院,又有20位工程院院士签了名,一共是69人。部分院士字迹比较潦草,所以网上出现的倡议书出现了一些错误,如将名字中的“钊”误打为“健”,“容”误为“荣”,“葛”误为“万”。

  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曾有一个研究孔孟的文化组织出面找他,没有说具体是在济宁建,只说要发扬中国的古文化,送了一本精装《论语》。倡议书是最近才听说的,印象中自己没有签字。

  他说,“发扬孔孟文化还是可取的,但你把孔孟故乡曲阜、邹县弄好是正经事。在济宁搞标志城,我认为是胡闹。”

  中科院院士叶大年记得,当时只说要搞中华文化的一个项目,没有说多大规模。叶大年说,如果是好事,算我一个。后来他也拿到了《论语》。他认为,“无非是弄一些宫殿一样的房子,放《论语》、《诗经》,做文化展览,花不了多少钱。”“我还是觉得动机没这么坏。对这个事,我没有上纲上线。”

  野生动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曾两次去曲阜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也被邀请去济宁搞过论证,不过细节都记不清了。

  一些院士因为时间太久,对此事印象模糊。中科院院士张国伟不记得自己是否曾经签名。另一位中科院院士傅家谟对是否开过会没有印象,“签字可能有,记不清了”。院士李吉均托秘书转告,科学院院士大会时组织过一次签字,收到过一本《论语》,记不太清了。83岁的谢学锦院士同样托秘书转告:“吃饭也许去了,签字也签了,因为时间很长,记不得了。但总而言之,反对现在这么搞。”院士王梓坤通过同事向南方周末转达:不记得了,年岁大了,文字上的东西是没有签,没看见过倡议书。人家说是好事,表个态也许有。

  还有一些院士表示“根本不知道”、“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记得”或“没有参加过”,如汪集旸、金庆焕、任纪舜、杨乐、马宗晋、叶叔华、山仑、金庆焕、卢耀如、梁晓天、殷鸿福、钟训正等诸位院士。钟训正认为:“如果有,恐怕不是签名,是盲从吧。”彭一刚也不记得是否签过名,“如果当时签了也就签了,反正以后不会再签名了,最好把原来的名字也抹掉。”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对提议的内容没有印象,也不记得是否签名。“要确认这个事,原件应该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我的字,现在不知道是否签过字,一点印象都没有。”

  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则称,签名是假冒的。3月份,一位同事在网上看到名单问他,他才知道。上周五中国科学院工作局给名单上的院士打电话,一个一个核对这个事,吴新智说他没有参加。“这个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不是该这样运作?别的院士赞成都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自由,你怎么能把我的名字拿出去,强加于我呢?从某个意义上,这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有时是别人歪曲院士的名誉,有时是院士本身自己不知道,别人拉他去,他去支持,去签名。有时是别人冒院士的名字,院士是受害者,太冤枉了。”

  也有院士从价值理念上表示支持,但明确指出:“当时(2001年)就是一个大致的想法,不涉及规模有多大的问题。”

  另一种声音

  7年来,项目运作过程中,从政府到民间始终存在反对的声音,并非只是源于此次政协会议。

  一位观察人士说,来自高层的批示都是“非常原则性的”。

  被项目方一再强调的国家发改委批示,是决定项目命运的另一个重要节点。2007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向山东省发改委发出“发改办社会[2007]2587号”通知:“‘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暂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委员会’”。

  意见的第三点明确提出,项目实施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古建筑、古遗址的文物本体维修、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做好“九龙山山体保护和环境生态恢复工作”。

  200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报送《关于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有关问题的请示》,当月即得到答复意见:“鉴于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做好前期论证,经与国务院办公厅协商,暂不作处理。请省里做好该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并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重新报送。”

  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曾去济宁考察过,“大约一两年前参加过这样一个会”,具体时间和会议组织者都“记不清”了。当时他表示,这个城不能建在保护区范围内;山东文物古迹很多,从资金来讲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和抢救,其次才是人工新造的。

  他表达了上述观点,讨论结束后回京,“再没有联系过”。

  高述群也曾经表示过:要宁缺勿滥,这个项目要拒绝一切急功近利的东西,也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旅游项目。按照他的理解,这个项目“会有三四百年”,“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2008年1月,山东省省内高层专家研讨会在济宁举行。会议组织者明确表示:因为已经立项,所以建不建、建在哪里,不讨论,主要讨论“怎么建”。事后山东新闻网报道,这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规划山东省高层专家主导意见”。

  随即,山东大学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为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的建设做出更多实际工作。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当场质疑:“这工程用的是老百姓的钱,拜托各位专家献计献策时,始终想到这一点。”发言后随即“有事”离场。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徐楠 陈军吉 发自山东济南 济宁)(本报记者朱强、甄晓菲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