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锵:绘画应该是自由的生活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12:29 南都周刊

  此外,梁照堂还提出,自己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院校按教学大纲教的学生,这一部分与自己的画风没有直接关系,二是偶尔来讨教的非正式弟子,三才是正式收的弟子。陈永锵文中所抨击的弟子,应该只是画风跟自己接近,而且已经有了不小名气的人,如卜邵基、刘三齐、蔡海威、甘谷等。但是,除此之外,自己还有很多弟子也很有名气,仅仅因为画风跟自己不太接近,大家没想到他们是自己的学生而已。因此,不能一棍子打死,说他们没有个性和自尊。

  对此,陈永锵后来表示,自己确实也没有去听过梁上课,也不能确定谁是梁的学生,自己的本意是指画法和梁相似的那些画家。“我的错误就在于根本没有调查过梁如何教学,如果在那篇文章中的‘弟子’上加引号,就应该没有什么争论了。”

  陈永锵还说,“其实我批评的只是他的‘疑似’教学现象,他到底是否这样教我并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些现象不好,在艺术上千人一面不好,绘画应该是最自由的生活方式。教数学的老师如果教出的学生个个都是相同答案的,他是个好老师,但教艺术的如果教出来的学生都一样,那就不是好老师了。”

  如果艺术有敌人,就是造作

  《“伤害”梁照堂先生及其忠实弟子》文章出来后,梁照堂的弟子蔡海威撰写了《陈梁之辩》一文来声援恩师,认为陈梁之辩其实是国画两个学习体系的差异,陈是中西结合的路子,梁是传统深挖的路子,深挖不等于保守不变,不吸收别人的东西。他指出,梁照堂“认为传统的路子发展到齐白石吴昌硕,不是走到尽头了,而是才刚开始”。

  在梁照堂的家里,我们也见到了他已经写好的《答老友永锵》一、二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就以“艺术当下最大的泡沫就是个性”为题,对陈永锵提到的“没有自尊和个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现在的艺术已经泛个性化,太泛滥了,个性变成最不个性,自我变成最不自我。个性和自我应该有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深挖传统,就是要把传统的最优秀的东西学到手,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沉淀,个性应建立在“国性”之上,所谓国性,就是国学之性,国画之性。这才是比较符合中国文化规律的道路。

  对此,陈永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艺术靠的是感情和激情。从表层的现象来看,梁照堂的弟子言必“金石味”,言必“屋漏痕”,仿佛秃笔才是笔,枯墨才是墨。更有甚者,御笔成墨道时,非得如七老八十手抖如筛,而不为之美。“让乳臭未干的童男少女,遏止他(她)们一泻千里的英气,而颤颤然地、如发冷如患‘帕金森综合症’般伪装衰老,真不知美在何处?”

  陈永锵认为,梁在中国画上功底很深,四十岁之前在现实道路上走得很远很深,现在反思,又回归传统,这是很自然的学术现象,也是他的自愿。审美对象是什么是画家个人的权利,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如果千人一面,不长进,没自尊,没志气,就有点走火入魔了。如果成为风气,还会误导了社会。中国画最高的境界就是行云流水,水无定形,就是自然而然。如果艺术有敌人,就是造作。“你要向八大山人学习,你学来学去会学他们人格吗?你敢学他们的人格吗?都没有同样的社会条件,硬要学的话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呢?”

编辑 徐夏 记者 罗小艳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