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金奖照片被指作假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17:37 周末

  -本报记者 周 益 李 诚

  这是一只鸽子引发的风波。

  这只有争议的鸽子出现在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为中国最高层次的新闻摄影大赛)的金奖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的左上角,甚至只是一个虚影。从2007年4月最早出现质疑声音开始,很多老摄影家纷纷表示抗议。日前,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许林不惜在博客中把自己当年摆拍的故事详细加以披露,并称当初自己的一些摆拍照片就像是在“演戏”;而远在美国纽约的著名摄影家李振盛也“悄悄”地在其新博客中摆出多张自己在“文革”时期拍摄的假照片供网友“批判”;3月23日,首届华赛奖评委蒋铎宣布退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由于涉及“广场鸽”事件的都是中国新闻摄影界重量级人物,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报记者经多方努力,终于采访到了其中几位最核心的人物。

  许林:虚假照片一钱不值

  3月25日,第四届华赛结果在上海揭晓。但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造假事件并没有最后结论。最早质疑并一直强烈抨击这幅照片涉嫌造假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痛恨如今新闻摄影界依然存在的摆拍、合成等造假现象,8天前,他在博客上把自己以前当摄影记者时摆拍的故事详细加以披露,并称当初自己的一些摆拍照片就像是在“演戏”。

  现在许林很后悔,因为当年他摆拍过新闻照片。3月24日晚上,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编审的许林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激动地自责:“那些摆拍照片都是虚假照片,它们一钱不值!”

  风波源起“广场鸽”

  许林是去年开始关注“广场鸽”事件的。

  2007年4月份,许林在网上看到有人举报: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哈尔滨日报摄影记者张亮拍摄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存在改变像素、用电脑软件造假的嫌疑。

  “照片分析后,有5处明显的硬伤。”许林在仔细分析了照片后毫不客气地说,“当时,我就提出了质疑,并请张亮站出来,在我博客上把此事说清楚。”

  “很遗憾。”许林说,“张亮当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他回应:‘我参加的是国际权威认证的比赛,我相信公平!至于回复博客,我认为没有必要’。”

  至今,张亮依然坚持自己没有造假。2008年2月23日,在众人的质疑下,张亮在给华赛组委会的一封公开声明中表示,自己以党性保证图片“绝未作假”。但是关键证据丢失——因为“电脑硬盘储存量小”,他删除了原始图片。

  由于许林也一直坚持己见,有人在网上开始质疑许林“打假”是不是在“作秀”?还有人质问他为何不反思当年《人民日报》照片的摆拍问题。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许林说:“网友的意见很好。要批判摆拍,还是先从我这个老摄影记者开始为好。”

  于是,2008年3月17日,许林把他在2006年曾发表过的《40年新闻摄影回眸与自我批判》贴在博客上,“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张摆拍照的出炉

  至今,许林都还为那100多张照片而感到后悔。

  那是许林在1971年到1976年期间拍摄的新闻照片。100多张,全是摆拍,用许林的话说,都是“自己导演的虚假照片”。

  许林用“S”形弯道来形容自己的那段经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

  1971年5月,在《人民日报》担任摄影记者的许林第一次单独出差,到浙江绍兴上旺大队茶场采访。“当时不知道怎样拍照片,采访过程中,看到浙江省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的摄影师用箩筐排队、大摆特摆茶叶丰收的场面,我明白了——新闻照片还可以这样拍。”许林说。

  许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次见识后,我开始热衷于摆拍。不光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还不断研究、分析和总结如何摆拍。”

  学习摆拍的过程中,许林说自己成了“导演”:“肩上的扁担怎么摆,裤子要卷多高,有人物的场面如何摆布、主要人物如何突出,这些方面都得下很大工夫。”

  1974年5月,经历过“五·七干校”锻炼的许林去了陕西的南泥湾,“拍摄一组反映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照片”。

  在南泥湾的一个农场,许林又一次当上了“导演”。

  “照片得看出是在陕西,窑洞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找了最漂亮的一间。喊来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两位老农是当地的村干部,我让他们戴了羊角巾,其他人有的背着草帽,有的脖子上挂着毛巾。我让他们踊跃发言,营造出学习的热烈气氛。”

  摆布中,许林尽量注意细节:学习要拿着笔记本,加上;讨论得围着桌子,加上;口渴了要水杯和水壶,也加上……

  另外,人物坐姿要高低错落,还要突出中间拿笔记录的老干部……

  照片《南泥湾五七干校》就此出炉了。

  许林说当时还比较得意:“那张照片出来后就被《人民画报》刊登,影响巨大。”

  “身不由己”的摆拍

  在那个年代,许林说拍这些照片是“身不由己”,“那是一代人的无奈,也是永远抹不去的无奈”。

  在博客里,许林写道:“那时,你不‘造假’就办不成报纸,就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你不干,报社总编辑也要让你干,报社‘第一读者组’的报纸检查人员也要逼你干。……如果真坚持不那样做,我们恐怕早就‘人间蒸发’了!”

  “写什么稿子,就要拍什么照片。我明白摆拍照片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那个政治环境里,根据报纸宣传功能的需要,急需某人的照片,还是要靠摆拍。”

  “病根很简单。”许林解释,“这种错误的拍摄方法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向苏联学习的时候,当时新闻有‘客里空’(前苏联话剧《前线》中一个造假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的毛病,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摄影作品,都要求‘高、大、全’,摆拍就应时而生。”

  许林忧心忡忡地说:“这个坏毛病延续到现在,还没改掉”。

  “一钱不值!”“觉得恶心!”许林这样评价自己拍的那些“摆拍照”。

  许林说:“希望我的这些摆拍经历能成为一面镜子,大家要吸取我的教训,少走弯路。”

  李振盛:《红色新闻兵》

  “ 那些造假照片我早就公之于世了。”3月24日上午,旅居美国纽约的李振盛老师通过越洋电话接受了《周末》记者的专访,他在电话中说,“我对摄影的反思始于8年前,自2000年开始在纽约编辑我的《红色新闻兵》画册和环球影展时,我就讲述了在‘文革’中制造假照片的故事。”

  3月7日,网友在李振盛的博客中看到一张题为《又是一口优质井》的照片,李振盛明确告诉网友这是35年前的一张摆拍又造假的老照片。他让网友们猜哪些地方有假。

  3月15日,李振盛公布了答案:当年为了拍这张照片,使用了两支闪光灯,制造了阳光灿烂的假象,电话是用细铁丝绑在无窗台的窗框上。

  由于最近新闻照片特别是获奖照片频繁被质疑造假,人们看到这位老摄影家如此“赤裸裸”地公布自己当年造假的经历后,不免将这些事情都联系在一起。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