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推动下的公选进程:公选出的干部往往更敬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11:51 郑州晚报

  被公选出的干部

  那么,公推公选出来的干部水平如何呢?

  叶南客回忆起自己作为社会代表参加省政府一次副厅级干部的“公推公选”的情景。

  当时的评委不多,只有十几个人,但已经有包括社科院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授、现任正厅级干部等人士。“答辩并不公开,就我们十来个人在那里问、听、观察,然后填表打分。当时答辩现场有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演讲特别出色,几乎征服了我们所有人,我们对他特别看好。后来,好多评委都给了他最高分。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江苏省民政厅一位副厅长,当时公推公选时,他很年轻,只是个副处级干部,自己报名来参加公选,直接选上了副厅级。”

  叶南客在评论这件事时指出,如果按照政府传统的走马上任程序,工作突出的副处级干部要升到副厅级,也许需要10年的时间,但他只参加了一次“公推公选”,就跃了两级。“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实力,我们任用官员,就应该这样不拘一格。”

  叶南客回忆起这位副厅长时,还不时称他为“年轻小伙子”。在公推公选前,他们素昧平生,在此之后,这位副厅长每次见到叶南客都会说:“感谢您当初对我的认可,给我这个机会。”叶南客说,通过这几年的观察,他感觉到“公推公选”出来的干部确实是非常出色:“我一直在留意这些人,事实证明,我们没有看错人。公选的人选,他们往往更加兢兢业业,因为他们身上承担了许多人的期望。”

  在3月27日电视竞选现场,PK者王首强也曾说过:“竞聘直接面对公众,如果当选了,比任用制的压力更大。我们会有种使命感,要对信任我们的人负责,对民众负责。”

  民意推动下的公选进程

  2001年,南京首次公开选拔市政府秘书长、市计划发展委员会主任等政府正职领导干部。

  2002年,南京首次运用市场化配置方式,公开招聘14名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者。

  2003年,南京市首次公推公选两区区长。

  2005年,南京市联动公选包括21个市管领导职位在内的107个领导职位,岗位数量之多引人注目。

  2008年,南京市政府47个工作部门一把手全部实行公推公选,一把手岗位为历年最多。

  传统的任免官员的制度,由于其“不公开”的特性,极易造成跑官、买官的现象。而“公选”的主题是“民意”,让选择权从传统的“少数派”变为融合社会各界的“多数派”,充分体现了民意。此外,参加竞选提名的人数增加了,范围扩大了,以往一个单位提拔局长,只是本单位内部选择一两个意向,但公推公选,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自己报名制或者接受推举制,一个领导岗位有很多候选人,形成了“多数人”选“多数人”的形式,这进一步体现了民主。公推公选制度发展至此,有网友评论提到,江苏省政府已经成为体现民主制度的先驱。但在此次竞选过程中,也有媒体表示,PK者在演讲及答辩过程中显得过于拘谨,似乎还未充分发挥实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加之,在答辩时,评委团因拘谨,在竞选初始时出现了提问的“冷场”,现场直播的气氛不够热烈。

  叶南客分析:“这种PK毕竟不是超女PK,娱乐性质的可以做得很搞怪,吸引眼球。但这些竞选者,习惯保持领导干部恭谦平和的作风,他们第一次公开面对电视演说,难免紧张。由于这个答辩有诸多的第一次,经验不足。在活跃现场气氛方面,我们也会向政府提出建议,现在就有一个想法,比如可以针对竞选者做竞选培训,告知他们如何展示自己,答辩的技巧等。应能使现场更加精彩。另外,相信以后评委们准备问题会更充分一些,更勇敢一些,一定会避免冷场现象。”

  “公推公选从试点到推广,从乡镇层级扩大到县市层级,从部分干部职位扩大到地方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从封闭式公开选拔扩大到电视、网络直播竞选。这样的突破越来越多,除了经验上,我相信江苏会在程序及制度上更加规范完善。”叶南客对此相当自信。

  3月28日上午,南京市委召开十二届七次全委会,票决产生了新一届市政府44名组成人员人选。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药监局、旅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的人选,分别是刁仁昌、胡万进、曹永林和杨学鹏,他们在民主推荐、组织考查和演讲答辩测评中均排在前列。(郑州晚报记者 马静/文)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