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采煤塌陷区调查:6700多农民陷入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07:13 新华网
陕西神木采煤塌陷区调查:6700多农民陷入困境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红旗村秦家燕湾村民小组原址上的房屋,因煤炭采空而倒塌(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陕西神木采煤塌陷区调查:6700多农民陷入困境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红旗村秦家燕湾村民小组原址上的房屋,因煤炭采空而废弃(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陕西神木采煤塌陷区调查:6700多农民陷入困境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红旗村秦家燕湾村民小组原址上山体,因煤炭采空而裂缝(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新华调查:谁为“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埋单?

  ——陕西省神木县采煤塌陷区群众生活调查

  新华网西安3月31日电(记者陈钢)陕北神木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县,大规模煤炭开采加速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该县的财政总收入由10年前的1亿元增至2007年的47亿元,列陕西省县级第一位。

  然而,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使神木县6700多名农民成为“生态灾民”。他们眼前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未来的长远生计更是难以预料。

   财政收入激增背后的贫困“疮疤”

  地处陕北的神木县,探明煤炭储量500多亿吨,目前全县年产原煤约1亿吨,是全国最大的产煤县。

  受益于近十年来大规模的煤炭开发,神木县城及一些乡镇日渐繁华。今年2月,记者在神木县采访时看到,许多高档饭店生意兴隆,一家三星级酒店最贵的一桌年夜饭消费额达7万元。然而,在一些煤炭产区,另一番景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在店塔镇红旗村秦家燕湾村民小组,记者看到,因挖煤而搬迁的村民们虽然迁进了近两年建起的新居,但在最低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许多人家却舍不得烧煤取暖,墙上结着厚厚的冰,屋里冷得人瑟瑟发抖。

  秦家燕湾村民小组组长武振情告诉记者,这个小组51户人原来住在榆家梁煤矿采空区上。2004年以来,地表陆续出现塌陷,不仅耕地无法耕种,原来的住房也出现倒塌或者裂缝,2006年10月全组村民实施了整体搬迁。

  记者来到秦家燕湾组旧址,目之所及均是倒塌的房屋、滑落的山体、裂缝的土地,仿佛遭受过一场强烈地震。

  谈起目前的生活,武振情充满忧虑。他说:“搬迁的时候,煤矿给了我家13万元补偿。我花2万多元盖起了新房,暂时生活不愁。可是现在无地可种,生活来源全靠出外打工,一年的收入刚够吃粮。”

  在神木县店塔镇前梁村、杨伙盘村,中鸡镇李家畔村、束鸡河村、高家畔村、武成功村等村庄,许多村民也成为煤矿开采的“灾民”,这些地方原来有山有水、田多畜旺,现在已经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

  店塔镇前梁村位于榆家梁煤矿采空区,受采空塌陷影响,目前,村里人均只有0.2亩水浇地,全村38户中大约有10户生活贫困,不仅经常为吃粮发愁,而且有的冬天都没钱买煤。

  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并没有给农民的生活带来整体改善。全县38万人口中,尚有贫困人口3万多人,大约10万人仅仅达到了温饱水平。

   无法提高的补偿费

  目前,神木县共有各类煤矿212处,其中,全国大型企业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经营有大柳塔、榆家梁等9处矿井,原煤产量占全县煤炭产量的59%以上,其余为省、市、县所属的煤矿。

  据神木县政府统计,近年来的煤炭开发,使该县地质灾害逐年增加,引发地面水位下降,导致河道断流,水库、水井干涸,地表植被枯死,水土流失加重。

  目前,全县因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区面积达56.16平方公里,损毁耕地2.3万多亩,1900户6700多农村人口成为“生态灾民”。其中,神东公司所属煤矿形成的塌陷面积占塌陷总面积的93%,造成的受灾人口占受灾总人口的94%。

  那么,有没有人关注到这些“生态灾民”的困难处境呢?

  神木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梁志刚说,目前,“生态灾民”的房屋等生活资料的损失得到了补偿,但耕地、林地、水源等生产资料的治理却没有投入机制,主要原因是治理补偿的标准过低。

  据梁志刚介绍,为了加大矿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神木县将地方煤矿给当地村组地表塌陷补偿标准提高到了每吨煤2元。但神东公司一直沿用上世纪90年代商定的每吨煤0.2元的补偿标准。

  中鸡镇李家畔村一些村民说,按照每采1吨煤0.2元的补偿标准,连补偿群众的林草毁坏损失都不够,更无法满足采空区复垦治理和植被恢复的需要。

  为什么新的补偿标准不能被执行呢?神木县有关方面的人士说,因为神东公司是中央企业,地方政府无权要求其提高标准,通常只能采取协商的方式。

  神东公司土地与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张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对塌陷区群众地表塌陷补偿每吨煤0.2元的标准,目前还没有调整,但已经大幅增加了对塌陷区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补偿。一方面,公司支付大量资金对塌陷区群众尽可能实施整体搬迁;另一方面,公司对塌陷区道路、水库、耕地、林草损毁实施合理补偿。为此,公司2006年支付约1.2亿元,2007年支付约1亿元。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