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0:53 南都周刊

  学者访谈

  连空气都能马上“听话”,不太靠谱

  记者 彭晓芸 实习生 李想

  不应过分依赖行政手段

  南都周刊:日前北京市法制办出台新规,从五月开始,北京将在多数公共场合禁止或限制吸烟。有人赞成,有人颇有微词,比如担心影响他们的生意等等。

  郭巍青:我觉得在公共场合限制吸烟,这在总的方向和目标上是正确的,应该说在价值理念上是可以肯定的,另外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方式。但是中国的条件下,大城市人口密集,公共场所人流大,如何达到限制的效果,这在客观上是一个管理的难题。

  个人觉得应该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但不应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因为动用行政手段,会给执法机构带来很大压力和繁重的工作量。如果他们完成不了任务,会影响执法机构的公信力。所以我主张更多地推广公民的自我教育以及民间的教育,来劝服人们不要吸烟,进而配合必要法律,不要单靠法规和行政机构去实行。

  南都周刊:《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的若干规定》草案里有一条关于对个人公共场所吸烟的处罚规定,罚款10元。后来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取消这一决定,原因是全国并没有全面实施禁烟的法令,处罚个人不合适,于是改为处罚禁烟场所所在的管理单位。这是懒政还是确有苦衷?

  郭巍青:这是政府面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时候,本身管制力量和执法力量严重不足而导致的一种行为,客观上是需要社会力量配合的。但是在中国完全行政主导化的情况下,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比较差,于是只好通过行政命令渠道把执法的责任交给你,比如规定网吧、餐厅不能吸烟,那你必须执行。这就把罚款概念变为对你执行不力的罚款,而不是对于个人吸烟违反什么规定的罚款,那么我感觉这个事情的性质就有了变化。

  南都周刊:这让人联想到中国之前有过的“门前三包”,“计划生育”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行的。所以有人戏称这次是“中国式禁烟”。

  郭巍青:对,这其实是把一个本来是以一定的方式引导公民行为的公共管理事件,变成了行政部门对于市场经营单位或其他单位一种行政控制的手段,这样下去会使得行政工作中压力与矛盾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卫生局的权力,比如收罚款过程中,罚与不罚,睁一只眼还是闭一只眼,其权力的运用会出现一个空间。中国通常都是这个毛病。

  南都周刊:香港是通过罚款传票的方式由法庭裁定来罚款,并直接罚到个人。它有这么一个固定的机构执行相关任务,而我们似乎总不能上升到法规的层面,总是通过行政的方式来进行。

  郭巍青:是的,这就出现了多层关系:卫生局对经营单位的关系,经营单位对个人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相关法律,那么你在公共场所违例抽烟,本来完全是个人问题,应当通过一个司法渠道解决它。这在整个运行的理念上、逻辑上才能说得通,我们却搞成了多层关系,每一层关系的对不对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是经营部门面对顾客的时候,本来由于利润导向想要顾客消费,但是又得被要求去控制、管理客人,比如抽不抽烟这样的问题。这就使经营者处在一个矛盾中,他是要争取客人消费呢,还是把一些客人拒之门外呢?那么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他会变通或者说不情愿的空间。再者,严格地说,他有没有要求客人该如何做的权利呢?如果有法律作为依据,直接通过法律跟个人打交道就好了,没有的话他又凭什么做这个事情呢?相当于比如说,饭店制定的怎么消费、最低消费,这些本来就是有争议的事情。这就使消费者同经营者有更不明确的空间,同样道理会出现在卫生局和经营部门之间。那么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基于什么法律呢?我想不清楚凭什么可以这么做。

  几个月做到无烟也让人恐怖

  南都周刊:这次禁烟,也是在兑现对“无烟奥运”的承诺,您觉得奥运会之后这种执法的形式是否适合推广于全国?

  郭巍青:我觉得顶多是在奥运期间把环境形象搞得好一些,这多多少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全国范围的无烟目标,还是需要公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变成一个行政指标或罚款指标,不是行政系统行政权力对于社会部门强行规定。我觉得这是手段不合理,虽然目标是对的,但我希望手段有所改变,而不是通过这种运动式的。

  南都周刊:法国2008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所有公共场所禁烟,有数据显示它本来有1/4的烟民,但它做了各种各样的公民教育工作,等到60%的烟民表示愿意和香烟说再见的时候,才推出全面戒烟法规,有点水到渠成的味道。您所希望的方式是否类似这样?

  郭巍青:对,是这样子的,是要看到来自于社会公民的努力。比如说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我不希望你吸烟,不喜欢你对着我喷烟,我觉得这是一个人人都应该认为正当的要求,包括吸烟者本人。那么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去推动这些公民运动呢?这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一个缺陷。

  另外中国人讲面子嘛,不去当面劝你怎么样。比如聚会的时候有人抽烟,别人不太好意思去说他什么,这也是中国人一团和气的风格,一种文化传统吧。但你现在是处于一个大都市的社会条件下,那么就应当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人相互地规范行为构成一个公共秩序。不能让抽烟的人觉得:这是政府多事,要办奥运会就限制我的自由,不准我抽烟。绝对是不能形成这种概念的,不能朝这个方向引导。

  南都周刊:是的,把这个事情越跟奥运会扯在一起,就成了烟民为了奥运会做出一点牺牲似的。在您看来,烟民和非烟民该如何看待奥运会期间禁烟这事?

  郭巍青: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把这个当成一个太丢脸的事情吧。中国有这么多烟民,这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去扭转的。按我自己在欧洲的情况来看,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在公共场所比如火车站,吸烟的人挺多的,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大家要有一个平常心来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吸烟的有多少多少人,有多少烟民产生,烟草多大产量,大家一看,北京能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扫荡干净,彻底无烟了,即使对于一个外国人按照他的平常思维来说,你这个政府未免太恐怖一点吧?

  人工雕琢出来的北京面貌不会使人有真实可信的感觉。其实你要承认有些东西是存在的,同时让人感觉到生活中大家其实在努力改进,有这么一条我看就行,中国人也得坦荡一些才行。什么事情都要按官方口径定一个标准来,很漂亮很干净,连空气都能马上“听话”,按照你的规矩干净起来,就让人感觉有太多人工管制的痕迹在里面,并不见得好。

  过去我们是政府包办一切,志愿者、社会团体介入得比较少,缺乏源自公民内在动力和需求。如果说在国外报道奥运会的过程中,有一个关于“中国公民反吸烟联盟”的成立,我觉得这样一条消息比任何一条消息要让世界看得明白,让人家更能接受北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