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通胀更可怕的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8:25 南方人物周刊

  目前要应对的不仅是短期的通胀压力,而是在打一场长期的通胀战争,很多业内人士相信,通胀将长期存在

  叶檀(资深财经评论员)

  通胀很可怕,比通胀更可怕的,是滞胀,是市场化的倒退。

  我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压制通胀,防止结构性通胀蔓延成为全面通胀,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胀已经发作,今 年一季度的通胀预期已经达到8%,所谓结构性通胀似有掩耳盗铃之嫌。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要应对的不仅是短期的通胀压力,而是在打一场长期的通胀战争,市场比较乐观的预期 是,通胀将持续到2009年,但有很多业内人士相信,通胀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今后我国经济政策的背景就是长期的通 胀威胁。

  从这一前提出发,中国经济政策面临如下选择:是以行政化的管制方法扼杀实体经济的活力,还是坚持市场为主的导 向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来抑制通胀?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面对严重的通胀威胁,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临时行政管制权力长期化,制度化,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幌子下,继续对 国内微观经济领域进行干预,由政府决定哪些企业、哪些项目可以得到金融资源,而哪些企业即便具有优质基因与长远的发展 潜力,也将因为规模太小不入政府法眼而遭到淘汰。

  从目前来看,我国实行的政策指向是进行临时价格管制、增加政府的权力,来冲销民众对通胀的预期。虽然政府强调 价格管制是临时措施,但其后遗症在显现,就是价格管制部门与发改委的权力日益扩大。这种做法是对政府管制的过分信任, 在封闭的市场政府管制可以行得通,大不了恢复计划经济以发粮票、布票等办法控制消费进而控制价格——但在经济全球化的 过程中如此行事,无异于引火烧身;在需要扩大内需时祭出管制法宝,无疑是在倒退,将使中国经济未离通胀泥潭,又入更危 险的滞胀漩涡。

  国内价格与经济管制对于抑制通胀作用有限。

  首先,管制国内市场无法抑制国际性的通胀潮。如果我们仅仅从货币的角度理解通胀,通胀就是滥发货币超过了财富 的增加速度。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一场印钞竞赛,竞赛的中心位置在美国。疲弱美元本已导致全球货币泛滥,美元泛滥的结果 是出口国与美国国债持有国以美元计价的财富迅速缩水,引发一轮全球通胀潮。明显的标志就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所有 国家的食品与能源价格都在急剧上涨,涨幅已经直逼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

  在人民币汇率逐步升值的明确预期下,我国进行价格管制的后果是什么?吸引国际热钱以廉价美元围猎日趋值钱的人 民币资产,这对抑制我国的通胀无异于火上加油。我们已贻误了在经济平稳的态势下提升人民币汇率的最佳时机,在目前情况 下,只有将人民币大幅升值,以彻底杜绝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觊觎之心这一条路,以免出现价格度量衡失准,导致出口经 济畸形壮大。

  其次,进行市场管制对减少国内流动性同样不利。因为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体制是外汇占款制,根本不是根据国内经 济发展目标与通胀管理目标而来,而是根据外汇占款数量发行基础货币。基本上央行做的就是冲销货币流动性的工作,以抹布 徒劳地拭干大海般汹涌而来的货币。如2006年9月底,通过外汇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已占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116 .3%,换言之,外汇占款几乎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唯一渠道,呈现出“货币发行美元化”的怪现象,不仅如此,央行不得 不通过发行央票等手段回收16.3%的基础货币。

  消除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办法,是改变货币发行机制,建立目标明确的发行机制,其他任何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甚 至可能产生行政权力假通胀之机的又一轮扩张,这绝非中国经济之福。

  第三,最重要的是,管制国内市场无法解除生产力低下的弊端,对根除通胀无益。通胀既然是货币增速大于财富增长 速度,办法就是减少货币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加真实财富数量。

  以从紧的货币政策加息增税,将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致命一击。我国目前的转型期存在市场的内在紧缩风险,而政府 对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也使紧缩性反应在实体经济方面,大部分企业只能在民间市场融资,据悉目前在宁波等地的民间借 贷利率已经高达30%以上,可见大部分实体经济事实上已经无利可图。

  过紧的政策结果必然是只有受到政策特殊关照的企业才能存活,而其他企业则玉石俱焚。这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吗? 不可能。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意是筛选出有竞争力的企业,而现在异变为由政府来挑选种子企业进行人工培育,如果不尽快纠正 ,中国通胀风险不可能消退,滞胀风险将很快到来。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谬误:必须将中国经济控制在低温状态,以达到抑制通胀与抑制海外热钱出入的目的。没有比这更 可笑的了,全球通胀与国内有竞争力企业融资遭到扼制,才是本轮通胀的主因,用打压国内市场的办法,是以自杀应对疾病, 绝不可取。

  要应对通胀,一是人民币升值,二是改革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基础,逐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三是建立市场化的资 源配置渠道,由市场选择具有高效的企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