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藏文化薪火之传: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11:43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08014封面 记者◎李伟 摄影◎《华夏地理》赵钢 1989年10月11日,拉萨,晴。 布达拉宫法号长鸣,一名来自色拉寺名叫坚赞觉群的年轻喇嘛,挥动了布达拉宫维护工程开工的第一镐。坚赞觉群作为第一个挥镐僧人由传统的西藏占卜择定。他必须是24岁,五官端正,父母健在,生肖、姓名吉祥,同时品行高尚。 此前,为了祈求工程吉祥圆满,西藏的大德高僧们举行了一系列法事活动。甘丹寺僧众每日念诵《度母经》10万次,哲蚌寺、色拉寺喇嘛在著名高僧益西旺秋的主持下聚会10天诵读大藏经《甘珠尔》108部,并在德央厦举行了具有浓郁神秘色彩的“和息”、“增长”、“怀威”三大密宗火祭仪式。 这是自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营建布达拉宫以来,这座伟大的建筑第一次迎来大规模的整修,布达拉宫中最古老的宫殿已经有了超过1300年的历史。 实际上,西藏和平解放后,1959年6月,西藏工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档案工作的决定》,成立“中共西藏工委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文物管理机构建立不久,拉萨市人民政府就发布了保护文物的布告。1961年,布达拉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进行维修与保养,俗称“岁修”。1984年,布达拉宫强巴殿由于电路老化失火,国家文物局迅速派出罗哲文等古建筑专家与相关人员前往调查,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做细致考察论证,布达拉宫的第一次整体大修于是提上日程。 1988年10月,为保证布达拉宫第一次整体大修顺利完工,国家专门成立了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牵头的领导小组,国务院划拨了专款。李铁映在仔细听取整修小组的规划汇报后,提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领导、万无一失”的原则,在施工中“要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民族风格、尊重科学、尊重宗教需要”。 布达拉宫整体大修的第一期工程于是从1989年始,到1994年完工,历时近5年,总共对111个项目进行了修缮,国家累计拨款5500万元。由于350多年前五世达赖扩建布达拉宫时,用的全是不可思议的矿物颜料:金色的用黄金,银色的用白银,白色的用珍珠和白海螺,红色用的是红珊瑚和朱砂,绿色的用绿松石……中国人民银行为此专门特批了15公斤黄金、40公斤白银。在中国文物与古建保护的历史上,这是史无前例的工程。在这一年的12月17日,布达拉宫正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年之后,由于1998年的强降雨,布达拉宫的墙体再次出现险情。国家文物局对布达拉宫更加系统的勘测、调查与抢修随即展开。根据时任国务院领导批示,国家文物局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多次组成工作组赴藏作一系列实地考察。2002年6月1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第131次总理办公会议,批准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同意开工建设。整个维修工程总投资3.33亿元,布达拉宫1.79亿元,罗布林卡6740万元,萨迦寺8660万元。从2002年到2008年,又是5年,目前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已经接近尾声,今年将完成全面验收。 “布达拉宫大修的难度要高于故宫大修。”负责主持二期工程的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张之平对本刊记者说。主要原因在于布达拉宫的整体建筑建于山上,环境更复杂,隐患难以把握。此外,布达拉宫各殿堂的修建分属不同年代,施工没有整体规划,甚至出现层与层不相关、平面与平面不对接的情况。 即使在很多建筑专家看来,布达拉宫也是一座“迷宫”。所有的古建筑专家们都试图在寻找这样一种平衡:如何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布达拉宫的原始风貌,沿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同时又能让它益寿延年、生机勃勃。 在这个意义上,布达拉宫的维修,是一个无法结束的故事。 赞普时代 布达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 公元617年,藏历火牛年,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出生,他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据说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以他为原型的。松赞干布带领着部族走出了雅砻河谷,统一了吐蕃诸部,迁都拉萨。640年,24岁的松赞干布与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第二年,在红山之巅开始营建布达拉宫。“布达拉”是来自梵文的汉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珞伽”,原指观世音菩萨在南印度的居地普陀珞珈山。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根据勘察和推算,认为西藏大地如一位仰卧的魔女,拉萨的一片湖泊(大昭寺基地)恰如魔女的心血,红山和药王山形似魔女的心骨。若能在湖上修庙,供奉释迦牟尼,在红山上建王宫,就可以镇住魔女。如果在红山上修建自在观音殿,并住观世音的化身(松赞干布),雪域大地便可幸福永成。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松赞干布选定在红山上修筑布达拉宫,填平湖泊后修建了大昭寺。 另一种说法来自《新唐书·吐蕃传》:“(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归国,自以未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公室以居。”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传说还是史书,布达拉宫的兴建都与中原文明的使者——文成公主有直接的动因。这种烙印无法磨灭。 松赞干布时代的布达拉宫气势极为宏大富丽。《卫藏通志》的记载富有诗意,让人无限遐想。 据说,最初的布达拉宫有“九百九十 九间房子”,连宫顶上的藏王寝宫一共1000间房子。宫殿上树立着长矛旗帜,上面都缚上红绫,飞檐走廊装饰着各种珠宝、丝绸、风铃,风来时万铃齐奏。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在南面修建了一座9层高的宫殿,与布达拉宫用白银和黄铜打造的桥连接着,桥上还安着风铃,挂着帷幔,公主过桥去见藏王的时候,桥就歌吟飘舞起来。布达拉宫有四座城门,南面的城墙下,挖了深濠,深“十寻”(一寻约合八尺),“宽十八庹(一庹约合五尺),长三百庹”。上面铺了木板,木板上再铺上火砖,造出奇妙的效果,一匹马在上面跑过,听起来“有如十马奔腾”。人们赞美这座宫殿,“极尽精美之能事”,“妙丽庄严,世绝其伦”。 大昭寺回廊和布达拉宫白宫东门门厅北壁的壁画上,都描绘了这一时期布达拉宫的辉煌景象。 如果从建筑与结构的角度考察,早期的布达拉宫本身首先是一座军事用途极强的堡垒,而不是一座寺庙,它占据险境,可攻可守,有军队驻防,城墙上宽可跑马。 而在建筑形式上,早期的布达拉宫延续了“西南夷”的碉楼传统。松赞干布为他和文成公主各建造了9层平顶高楼。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每日在高楼里焚香诵经,不容他人打扰。汉朝的史书中记载,西南夷诸部中的羌人和嘉良夷(今天的嘉绒藏族)素有善建高碉之名,当时称为“邛笼”,高可达数丈。《旧唐书》中特别提到,在嘉良夷所在的地区存在着一个女性氏族社会——东女国。东女国人修建碉楼作为住房,王宫的碉楼可达9层,普通百姓最高只能修到6层。与唐帝国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早期布达拉宫,显然也符合这种形制。 直到今天嘉绒藏族聚居的四川丹巴至木雅一带,仍有大量碉楼存在。西藏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夏格旺堆通过实地考察,试图在川藏线上找到一条碉楼建造者的扩张路线。不管怎样,最后最壮丽的碉楼修到了西藏的心脏——拉萨的红山。 然而这座华美的建筑命运多舛。 公元7世纪至8世纪,布达拉宫先后遭遇了火灾和雷击,好多宫堡都倒塌了。藏王达玛乌东赞时代,佛教遭遇灭顶之灾,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首当其冲。紧接着,达玛乌东赞的两个儿子微松和云丹互相攻战,拉萨成为主战场。后来各地平民暴动战乱连年,吐蕃王朝与这座神宫古阙一同化为废墟。 只有法王洞和圣观音殿两座殿堂留传了下来。 今天在布达拉宫参观,从七世达赖灵塔出来,在回廊的西北角,就是有名的圣观音殿,也称“帕巴拉康”或超凡佛殿。它的下面是法王洞。帕巴拉康是只有两根柱子的佛堂,但其中供奉着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鲁格肖热”,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音菩萨像。 它的神奇之处不仅来源于一个奇特的神话:它从尼泊尔丛林中的檀香树中浑然生成,能够医治一切苦难、灾异,抚平一切哀愁。更重要的是,经过1300多年的离乱灾患,它不止一次被战胜者或战败者掳出拉萨,奔突于兵荒马乱中,流转于各个贪婪的部族首领之手,但每次都奇迹般地物归原主,重返布达拉宫。 这尊高不足1米、宽只有10厘米的木质观音像——“格鲁肖热”,于是被认定为布达拉宫永远不灭的精神象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