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有健全的培养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6:00 新京报

  新京报:今天回过头来看,北大的哪些精神是你在办学中最希望学习提倡的?

  孙康宜:应当发挥人文教育,让学生不以物质上的富有为教育的目的,鼓励他们注意人格的磨砺和个性修养。

  谭戈:我觉得他们课业上没用那么重,学生会有很多课余时间去做社会活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仅仅会学习、会读书、会做题,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跟人打交道。所以大学应该给同学提供机会,以便让他们更适应走入社会。清华的学生出去可能会在这方面碰钉子,走弯路,我们欠缺的东西,恰恰北大的培养机制能去满足。

  周宁:原初的北大精神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共同理想。反思或纪念这种精神,要看它留给我们多大的自由空间,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大学的本质与使命,中国的大学将成为什么样的大学。大学的最根本的冲动,是为人类与历史提供一个自由思想的地方,而自由思想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价值中立,这也是大学的精神核心所在。中国现代大学必须在有限度的公共关怀前提下,从政治与道德中解放纯粹的知识,使思想免受超验的、思辨的、价值的、功利的观念的束缚,在充分的客观知识中实现理性的自明,为现代中国保存思想自由的空间,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大学的使命在于独立思考

  新京报:让我们把眼光落在今日的高校办学上,学生们在学校里到底应该学到什么?

  谭戈:大学阶段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对事情不要总是只依赖别人的意见。通过知识的吸收,自己做判断。包括我自己在这方面也很欠缺。但是学习是一方面,对整个人思想境界的提高的话,思考问题方式的培养很重要,这样才能避免人云亦云。如果以后做事业有野心的话,就必须学会这种能力。当然,这个东西也和人生阅历有关,作为积累的话,30岁之前形成也不晚。

  孙康宜:同意,完全同意。其实大学(university)的原意就是要训练青年人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宇宙中(universe)学会独自思考,进而寻找到个人的空间及位置。

  葛梅:大学里最重要的就是学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不能光独立思考,要从独立思考走向团队合作。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自己会思考,还要观察别人是怎么思考的。

  张柠: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传统概念上我们说是知识教育,这已经是一个陈旧观念了。比如文科的大学生,除了人文素养,还要培养自己独立判断和独立思维能力,并且具有稳定的价值观。从小的方面说,一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信息这么多,如何取舍非常重要,如何在这么丰富的信息里不变得人云亦云,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衔接学校与社会

  新京报:大家都很出奇地提到了思维方式的问题,除了思维方式,还有哪些素质是大学生通过4年学习应该掌握的?现代高等教育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呢?

  谭戈:除了思维方式,还有基本的跟人沟通的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拥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技能和比较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这些构成了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我周围有些同学感觉他们智商挺高,但是情商却不够。情商的培养不是靠大学专业课程的,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扼杀了,想问题按照定式去想,没有创新,从小开始就是这样,到大学再学其实很困难。

  孙康宜:凭良心说,我对于目前一些中国内地和港台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态度感到十分忧虑。他们一般对于西方文化的兴趣高过于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而有关中国文化,更是偏重于当代,而忽视(甚至轻视)传统。现代的中国年轻人也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他们当然应当吸收西方文化,但绝不能因此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葛梅: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一路上来就是排名排名,功利心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浓厚,到了大学也还是如此。还有大家拼命上了大学以后,文科的学生很轻松,平时玩,考试前看两本书,而理科生呢,比如我儿子,非常累,感觉就像又上了4年高三,这种鲜明的对比不知道是不是正确。但是作为用人单位,我们公司招聘时,是非常不愿意要刚毕业的学生的,觉得是一种负担,感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出校门以后和社会的衔接不好,这其实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断层。  

  记者 姜妍

  大学(university)的原意就是要训练青年人,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宇宙中(universe)学会独自思考,进而寻找到个人的空间及位置。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