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起缘于“芭蕾外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14:36 青年参考

  田华与电影《白毛女》

  艺术作品《白毛女》最早是在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歌剧,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剧本,马可等作曲。素材选自真人真事:农村少女喜儿受尽折磨逃进深山,头发变白,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抗战爆发后,喜儿的未婚夫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在山洞中与喜儿重逢……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连续演出30多场,反响强烈。1950年底,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确定拍摄《白毛女》。角色差不多都有了,就是找不到“喜儿”。黄世仁的扮演者陈强推荐和他一起演过舞台剧《白毛女》的田华。田华回忆说:上级通知我去北池子甲34号,我不知道是什么事。好多人问我,叫我试装,还转着圈看我,拍了好多照片。但“喜儿”的人选还是有争议。田华从小是苦孩子,11岁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儿童演剧队,而且在舞台上一直扮演村姑,有生活基础,最终入选。

  《白毛女》所有的外景地都选在河北平山县。这时田华22岁,却有了10年戏龄,她记得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割谷子。1951年电影《白毛女》公映,田华一夜走红。《白毛女》剧组后来到莫斯科汇演,苏联人对扮演“喜儿”的田华特别热情,就是不理睬陈强,说他是“黄世仁”。当年《白毛女》荣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田华荣获金质奖章。

  1979年,田华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日本。她明明是第一次去日本,但日本朋友却坚持说她早就来过,原来是她演的电影《白毛女》20多年前就被引进到了日本。

  清水正夫迷上《白毛女》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是怎样与《白毛女》结缘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与日本隔绝。1952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邀请日本国会议员帆足计访华。帆足计等以考察农业为由访问丹麦,经莫斯科来到北京。他们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为宣传新中国,周恩来赠给帆足计一个电影《白毛女》的拷贝。日中友好协会的宫崎世民等在日本各地作访华报告的同时,策划了电影《白毛女》上映会。

  1952年秋,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正夫在东京江东区的一家小礼堂,第一次看到电影《白毛女》,极为震惊,他推荐夫人松山树子也去观看。两个人顿时成了《白毛女》迷,他们跟着放映路线看了一路,决定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使芭蕾舞剧《白毛女》成了他们一生的事业。

  清水正夫还是东京大学建筑系学生时,常去剧院看戏。他爱上了日本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几年后他们喜结连理。清水正夫放弃建筑师职业,以夫人名义成立了松山芭蕾舞团,并出任团长。他的儿子清水哲太郎曾在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担任松山芭蕾舞团的总代表。儿媳森下洋子3岁学习芭蕾舞,在国际大赛上多次获奖,也曾在北京学习过。上世纪70年代,小两口成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第二代主角。

  中日友好起缘于“芭蕾外交”

  清水正夫夫妇决定将电影改编成芭蕾舞。芭蕾舞一向西洋化,很难将中国民间故事装进这个“洋罐子”里,更何况还要承受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不过,所有的困难都不在话下,没有资料,他们就写信给中国戏剧家协会。1953年底,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寄来厚厚的歌剧《白毛女》剧本、乐谱及舞台剧照。日本作曲家林光参考歌剧《白毛女》的乐谱,创作了芭蕾舞《白毛女》的音乐。清水正夫改编剧本,扮演喜儿的松山树子设计了银灰布料的贴身舞台装,用剪出的毛边来表现破衣烂衫,不像中国歌剧的喜儿穿着肥腿棉裤。以后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也采用了这一造型。

  两年多后万事俱备,可是没有“东风”。当时东京剧场极少,要演出必须先交钱,再排队抽签。松山芭蕾舞团破釜沉舟,抵押房产向银行贷款,终于幸运地抽到两个演出日。1955年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团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首演芭蕾舞《白毛女》,从此成为世界上惟一演出中国剧目的外国芭蕾舞团。清水正夫回忆:那天非常冷,但是人山人海,大部分面孔是大学生和工人。首场谢幕的掌声不停,观众和演员都在流泪。

  就这样,松山芭蕾舞团在日本连续演出40多场《白毛女》,虽然每次都遇到重重阻挠,但他们的执著终于感动了“ 上帝”,“松芭”的名气越来越大。团长清水正夫还当选为日中友好协会全国本部理事长,他们所从事的日中友好事业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起缘于“乒乓外交”,那么中日友好的建立则起缘于“芭蕾外交”,而且松山芭蕾舞团功不可没。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