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汶川震区采访手记:用信息守卫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8:10 新华网

  新华网四川绵阳5月16日电 “用信息守卫生命!”——新华社记者汶川震区手记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 丛峰 陈君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平武、茂县……一个个重灾区令中国上下揪紧了心。救人十万火急,但交通中断、通讯中断,许多灾区的情况一时无法获知。渐渐地,卫星电话接通、空降部队进入、记者徒步抵达,“孤城”的灾情传出,救援行动迅即展开。

  时间就是生命。信息为救援赢得了时间,成为守护生命的希望。

  “我们决不能倒下”

  汶川地震发生后,如何在第一时间内进入受灾现场,成为各路记者的共同目标。 “新华社记者进入汶川!”这样的消息让多少媒体同行感到羡慕甚至是嫉妒。但做到这一点,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

  13日晚上,成都、绵阳、都江堰等多个地方下着大雨。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毅然决定经重灾区都江堰朝震中汶川方向进发。这意味着: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徒步行走上百公里才能接近目标,其间还要经历雨淋、路滑,以及被山体滑坡所掩埋的危险。

  虽然,这次徒步因无法逾越的障碍未获成功,但新华社记者在其他方向上接连获得突破。15日傍晚,我们这一路新华社记者抵达灾区“孤镇”南坝,亲见这里70%以上的房屋被毁。

  由于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几乎全在山区,交通和通讯中断成为了解灾区的最大障碍。记者们更多的时间花在路途上。从绵阳到平武县的南坝镇,虽然只有100公里左右,但抵达那里堪称举步维艰。

  本来完好的盘山公路上,震后立起了一座又一座山头。先头救援部队只得把山中十多公里的一条羊肠小道,拓宽为最终能够行车的盘山土路。记者一行进入南坝花去五六个小时;待采访结束,摸黑从陡峭的山道上原路回到绵阳时,已是16日凌晨4点。

  记者进入灾区现场,发回准确的信息,为救援赢得了时间。体力、精力和毅力是对记者的最大考验。在过去三天的一线报道中,记者每天平均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同事们相互鼓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绝不能倒下!因为我们用信息守卫生命!”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