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灾区特殊战场受到鼓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18:10 新华网

  废墟上的感伤

  平武县是地震重灾区。根据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计,到15日晚,全县死亡1201人,失踪2200人,受伤约3万人。

  作为平武县最大的一个乡镇,南坝镇是该县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这里,70%以上楼房坍塌,主要是旧砖瓦房,没有倒塌的混凝土房屋也百分之百成了危房。表面看似完好的房屋,细看却布满裂痕。

  这次受灾之重,主要在于地震之烈。而救灾之难,则主要在于灾区所处的位置。无论是北川县,还是平武县南坝镇,以及其他重灾区如汶川等,交通都极为不便。例如,南坝镇位于涪江谷地,四面环山。地震发生后,这里通往外地的新旧两座桥梁全部垮塌。一条小渡船成了进入南坝的唯一通道。

  这里的江水有4米深,水流湍急,雨后水深则达6米。渡河过去,还要过一座桥。这座桥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受地震破坏,已是摇摇欲坠。

  过桥,每次只能通行一人,但在上面仍感觉到颤颤巍巍。地震发生后,救援官兵的进入,灾民被救出,都要经过这里。这座桥和这条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尽管在一线救援的武警官兵尽了最大努力,拼命与时间赛跑,但由于大型挖掘设备不能及时运进这些灾区,救援速度和效率仍然受到影响。

  解放军空降某部128团战士覃太和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次次哽咽地说不出话来。“看着从废墟中找出的一具具尸体,我痛苦地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力量这么有限,为什么我不能更快地将这些烂砖头破石头搬开……”这位27岁的汉子,讲完已泣不成声。

  “战地”中受到鼓舞

  在地震灾区,采访失去亲人的灾民,记者的声音禁不住会颤抖。看到生还者从废墟中被抬出来,会激动地跟在后面小跑。

  每天经历一次又一次有明显震感的余震,不会感到害怕。与紧张抢险救援的战士攀谈,不仅会受到鼓舞,还能感受到关爱。

  “你们是战地记者吗?”不止一个接受采访的战士这样问记者。我们回答说不是。

  “这里比一般的战场还危险,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防范,你们呢?”战士再问。我们无语。

  “你们的作用很大,我们战斗在一起。”战士说。他说他知道,新华社记者是与军人一起坐直升机进入灾区的。

  15日结束在南坝镇的采访已是夜幕降临。穿过镇子边上一片田地到河边,炊烟的气味、江水中的雨腥味,连同消毒液的气味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脚下不时能感觉到震动,依稀看到江对岸的山体有山石不断滚落,升腾起缕缕尘雾。

  在中途一个救灾物资转运站,记者需要临时支起海事卫星发稿和对外联络。车子停下,一群武警官兵便围过来,从设备上的标识看出记者来自新华社,便不停地问寒问暖。

  为了不打扰记者的工作,他们散去了。但每隔一会儿,便有人悄悄过来问:“给你们弄点吃的吧?”记者说不用,继续埋头写稿。等我们收摊时却发现,车里多了牛奶、矿泉水和午餐肉。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