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带血笔记本记录收治伤员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03: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黄磊

  5月17日,陈冰(化名)还在继续记录着,在四川特大地震灾区内的一所医院门口,他不知道还要写多久——如同无人知晓何时这场地震的影响能从人们心头散开,哪怕是暂时。

  他记录用的笔记本,真实得让人战栗,封皮黑色。“本子上的血迹,是抬伤者时,沾染在我的手上,再蹭到本子上的。”他说

  笔记本里记录了一所震区医院在地震发生后100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主要事情。里面字迹潦草,有数字,有细节,有涂抹,乃至些许血迹,混杂其中——紧张、混乱、信心、无奈、竭尽全力的爱、刻骨铭心的痛。

  它的主人陈冰,是这家医院的人事科副主任。在12日下午15点,地震发生后的第32分钟,他被领导安排记录医院的收治情况。从包里随手掏出的黑色笔记本,就成为了记录灾难中医院日常活动的“备忘录”。

  至16日下午,笔记本已经用去40多页,笔记本中原本的文字再现了这所普通的震区医院发生的一些事。

  当你读到这篇报道时,陈冰的灾情临床救治记录应该还在继续,如同生活。但生活,一定会让这本灾情临床救治笔记,成为值得纪念但终将进入博物馆的“备忘录”。

  第32分钟

  陈冰一直有随身携带记录本自用的习惯。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黑色笔记本就在他的背包里,随主人一起滚下楼梯。

  笔记本的前两页,字迹整齐,看不出地震欲来的痕迹。第二页上,“时间:二OO八年五月四日,共青团纪念‘五四’八十九周年暨‘十佳’表彰大会……争做有创造力的新青年”。

  即使在震后第32分钟接到记录任务的当时,陈冰依旧没有意识到,震动会产生多大的威力,自己以后的记录将如何斑驳。

  “2008.5.12,地震登记情况。”她在第一行文字旁边,标注了一个“轻”字。

  接下来,文字工整清秀。“李蕾,女,14岁,擦伤;杨茂沙,女,15岁,伤头部……”但第五页开始,病人的伤势描述文字开始增多,“骨折”、“内伤”字样频现。之后的10页,都是这样的内容,字体越来越难以辨识,还有不时出现的血污。记者依稀数出,有120名左右伤者在内出现。这15页的记录,陈冰只用了大约120分钟。

  突然,出现了五行的空白。之后,“市应急指挥中心:1234567”的文字出现。显然,在医院独自忙碌一段后,整个城市开始有组织的应对这场灾难:基层医院和市级指挥中心开始正式建立起连接。这段时间有多长?陈冰回忆,这距离地震发生2小时42分。

  “截止5:10,伤93人,死26人;学生30人,死亡学生4人。”此时,陈冰放弃了逐个记录姓名、病情的方法,换之以冰冷的数字。陈冰说,学生单列出统计,是“市里的要求”。

  随后一页,记录了9名危重濒死者的情况。其中,“×××,40多岁,瞳孔放大……”已经不知说的是谁,陈冰也只能是在他们身前看上一眼,估摸性别和年龄。

  “截止19:00,向卫生局汇报,伤96人,死亡28人+1……”陈冰写数字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数字背后的生命逝去。来不及重新写一行,他就在旁边写上“+1”或者“+2”。

  进入夜间,陈冰又恢复了对伤者的逐个记录。这也许是因为当地患者能走动的已经差不多都来了,而附近重灾区的伤者,还未抵达。这是医院接诊短暂的喘歇。但此前密密麻麻的记录,意味着这家医院不大的院落里,躺满了伤者。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