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人员:地震监测不太适合年轻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14:16 新华网

  “和生人讲话都不太会讲了”

  房山地震台,始建于1968年,位于房山区城关西南2公里的小山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9°,东经115°。

  5月15日下午16时,本刊记者驱车来到了房山县城附近的万宁公墓,在一条两侧布满墓碑的小路终端到达了房山地震台。走出办公室的张红旗台长与刘正在副台长都是精力充沛的中年男子。

  然而,他们的工作性质却与他们的外表不相符合。地震监测人员的工作特点是寂寞,工作性质是耐得住寂寞。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与仪器接触,让一个人的说话能力都减弱了。“这个工作不太适合年轻人来做,”刘正在说,“和生人讲话都不太会讲了。”

  张红旗说,我们这个台站现在有8个人。但每天到野外测量水准就需要至少五个人,必须有人扶测量杆,有人记录,有人测量,还要有一个人打伞。因为阳光的照射会使观测的人看不准数字。

  一年当中的每一天,上午10点与下午4点,房山地震台的五个人都必须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台外的小山坡上,在野外进行水准观测。而这样的日子,张红旗与刘正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现在他们都是五十出头的人了。

  刘正在说,除了吃饭与休息,他一天的时间都是在台里度过的,虽然北京市地震局给他在丰台区分了房子,但由于房山区距市区太远,他也不能每天回去。好在他的爱人也是房山台的职工。不过,由于长期在封闭的环境中工作,社会关系少,子女读书、就业都受到了影响。

  “我离异了。”张红旗说。他的爱人原来也在房山,后因公司迁址搬到了市区,这一变动使家庭再难以维持。目前,张红旗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学的是航天专业。地震工作者常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张红旗的孩子没有选择父亲的专业,而是选择了与“入地”相反的“上天”。

  张红旗说,他们的工作就是连续、真实、完整地记录资料、上报资料。这些工作不可能提前完成,必须定时定点地完成,这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平凡枯燥,并且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王彤辉已在房山地震台工作了8年,由于监测工作已全面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他对台里的工作有所帮助。他说,老同志对工作的付出,超过了对家庭的付出。这么多年来,两位台长都是有机会离开这个行业的,但他们没有离开。面对这样敬业的老同志,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好好工作。

  “1978年参加工作,我记得当时我是22岁。”张红旗回忆起逝去的年华。李国江在一旁纠正道:“30年前你应是21岁!”

   “我们就是要一代代传递下去”

  张红旗、刘正在参加工作的那个年代,是中国地震工作初步开展之时。

  “那时工作风范都是要为地震工作奋斗终身。”刘正在说,上世纪70年代他刚工作的时候,如果测量时间晚一分钟,都要做检查,那时候的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工作氛围也是严肃而紧张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然而,地震预报是门年轻的、多学科交叉而又难度很大的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只有一个地震台、3位地震科技人员。邢台地震后的4年间,全国建起了200多个地震台。

  周恩来总理在邢台地震期间亲临现场,面对地震预测的复杂性,他勉励地震工作者要不畏艰难坚持探索:“对科学的问题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对科研中的新事物既要非常敏感,抓住不放,又要不断实践,逐步总结规律。”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波及北京。尽管地震工作者震前尽职尽责,但仍未能正确地判断震中和强度,未能发出短临预报。

  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较为复杂,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地震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工作者根据历史资料与台站观测的大量数据,进行各期的震情分析与判断。其中人们最需要的是短期和临震预报,但是这是一个至今难以破解的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地震预测预报成功的期望,又往往高于现今地震科学预测预报的水平。

  1995年日本发生的7.2级的阪神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阪神大地震直接引起了日本对于地震科学的反思。当时一般日本学者认为关西地区不可能有大地震发生,导致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防范措施和救灾系统。

  2004年发生的由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也出乎人类的意料。造成了沿岸国家20多万人的死亡。

  王彤辉说,他内心有神圣的使命感,他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是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却让他非常难受。作为地震工作者,他也希望能够作出有效的预测,但是相对于现在的科学发展水平,地球内部还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也就是“上天容易入地难”的真正含义。

  “我们就是要一代代传递下去,”张红旗说,“这些每天记录的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我们不能破解这一难题,下一代人就有可能在我们记录资料的基础上破解地震的预测难题。如果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有意义。”

  临近采访结束之际,张红旗又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他去韩国交流考察,发现那里是完全的无人值守数字化监测,而且是哪里有地震就监测哪里,平时的数据完全是空白。当韩国的地震工作者听说了中国的监测数据是如此的详实、完整,感到非常惊讶,甚至不可思议。他们说,几十年每分钟不间断的监测数据,是世界地震工作最宝贵的财富。

  上车前,王彤辉悄悄地告诉记者,按照规范要求,室外水准全年日常监测允许有2%的中断时间,即一年中有6天左右,但是张红旗台长在这儿的30多年里,房山台一天都没有中断。

  王彤辉说,如果说,就汶川地震我们能提些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希望国家尽快、尽早地为“农村建筑能否抗震”立法,使广大农村的住宅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像北京一样有个防震减灾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以便于灾害真的降临之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和损失。□(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于滨刘巍)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