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灾区心理救助是一个长期过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0日12:57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四川5月20日独家消息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13:07报道,中国之声连线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抗震救灾工作组副组长高文斌。 主持人:高文斌主任,我们了解到您是中国心理学会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组的副组长,可以说身肩重任,这次四川受灾地区的人们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心理干预,为了我们更好的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能不能先来看看都分为哪几种情况? 高主任:从5·12地震以后,全国的心理工作者非常自觉的行动起来了,大家可能也能看到在这次灾害中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工作人员行动得非常积极,也非常积极。突发的几天更多的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解放军武警官兵解决了灾民生存的问题,接下来是关于救助生命的问题,这一环更多的是由医护人员完成的。再接下来要解决活下来的人继续生活的问题,这部分就需要心理工作者的参与。帮助的范围所有的灾区群众都是属于可以被帮助的人均,但是时间点来讲,不可能所有的人同时得到这么多的帮助,所以,前线工作的同志也分了几个组,一个关注重点救下来的孩子,因为这些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需要很多的陪伴,需要很多的安抚,另外失去孩子的很多家庭,这个人群也是非常巨大的,由于这次地震时间的原因,很多学校成了重灾区。孩子在目前家庭中的作用大家可以想象,对活下来的家长影响多大。除了这两个重点人群还有属于没有丧失生命,可能因为地震变成残疾或者严重躯体不全的人,这些人可能还在医院抢救治疗,随后这些人也需要更多的心理的帮助。 主持人:刚才您说了有三部分重点人群,我们想了解当灾害发生以后,人心理上有个反应,普通人会觉得心里很难受,很憋得慌,分不清这个反应分几个层次几个步骤产生? 高主任:刚刚发生大地震的几天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一个活下来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来不及反应,我们主要的任务可能是希望灾区的群众稳定下来,以及这种惊恐或者其他过激的反应造成新的伤害。前几天余震,在余震过程中由于过激的反应会造成额外的损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一些压抑或者还来不及反应的事情出来,我们不太把不好的情绪称为不良情绪,人存在的情绪有时候是有用的,比如难过悲伤,这个时候悲伤是正常的反应,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应对这些情绪,尤其是这些情绪汇集在一块的时候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再下一个阶段不光是情绪问题,很多行为上的反应也会出来。我们现在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没有家可以回去,政府组织有的地方几千人,有的地方更大的人群临时安置了一下,这么多的人在一起,经过几天的混乱以后慢慢慢慢有一个生活的规律,但这个规律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大家的适应,适应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行为上的冲突或者不太和谐的东西。另外,随着时间的掩藏我们前期来不及反应的东西会一样一样冒出来,比如我们有的家庭找不到自己的亲人可能变成失去亲人。还有的开始意识到将来怎么办,因为现在大家还是今天怎么办,将来怎么办的问题可能会慢慢出来。心理救助和抢救生命比较是一个相对长期的事情。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