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房屋转眼变为五层楼高巨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3:46 南方都市报

  村庄

  被震塌的山体倾泻而下,将盆地里6个村民小组整体掩埋,最深处达100米

  近400人被深深埋住

  山体自西向东滑坡。东河小学和何应波的房子,距离倒塌的山体足有500多米远,所以,东河小学和何应波的房子没有被山石掩埋。

  但4个世代居住于这个山间盆地的村民小组被整体掩埋,掩埋的深度普遍为二三十米,最深处达100米。那是属于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的石院里、桑杨组、王杨坪、三院坝。

  在那一瞬间,被整体掩埋的共有200多户。据红光乡政府统计,死亡的人数370人,失踪21人。

  “肯定不止这个数量,因为当时有两辆客车进入村子。还有人等在那里,准备坐车外出。“何应波说。

  东河村有三条公路在此会合,分别通往九寨沟、江油、青川县城等地。红光河在这里流入清竹江,将清竹江分成两半,红光河和清竹江的两半,几乎与三条公路平行,也都在这个盆地交汇。

  眼见家被压成齑粉

  在东河村山体倒塌的同时,几公里外的石板沟村的两个村民小组,同样遭到集体填埋。当时,李天军听到了一声闷响,其他的什么也听不见。山石滚动,满眼黄蒙蒙的灰尘,5米到10米的距离都看不清前方的事物。

  他趴在地上,距离他家的房子一二十米远,当他睁开眼睛时,惊讶地发现墙壁竟然没有倒塌。二三十分钟后,灰尘渐渐散去,这时,他才发现,面前不是墙壁,而是一块5层楼高的大石头,他家的房子被压成齑粉。

  大地的震动渐渐平息后,他走到平缓的山坡上朝下看,这时,他发现那几秒钟的剧烈震动,导致山体滑坡,把山谷里两个村民小组全部掩埋,深度达100米,长度5公里,宽度1公里,100多人被活活填埋。

  “我以为不可能再生存了,地球、人类都要毁灭了。对人生充满绝望。”李天军说。

  留守妇女的悲伤

  石院里、桑杨组、王杨坪、三院坝,这4个村民小组里,50%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妇女带着老人和儿童都留在家里。地震发生时,除了在外面干农活的,不在危险区范围内的,以及在外地打工的,全部被掩埋。

  地震之后,幸存的妇女们惊惶失措,有人哭得死去活来,用拳头敲打着地面。一名妇女还用头部撞击大地。她们都以为自己的孩子也被埋了了,都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

  何应波提醒妇女赶快去学校。在学校,她们抱着自己孩子痛哭。

  “孩子们受伤的很多,为了抱着这些孩子们转移,我浑身上下都是血,孩子们也都在哭。”何应波说。

  亲人

  外出打工的人省吃俭用在故乡盖起的房子,盖起的承载思念的载体,全部被埋在土里

  回到故乡无法回“家”

  何元华也是东河口三元坝人。他和妻子在北京通州打工,两个弟弟分别在福建和天津打工。何元华的儿子在广元上学。

  地震发生后,何元华打电话给在家里的弟媳妇,但打不通。在通州的工地上,他看不到电视。5月16日,他才在一家小卖部的电视里,看到青川也发生了地震。

  刻不容缓。当天,他就和妻子从通州出发,坐火车到宝鸡,又转车到西安,从西安坐车到广元,然后坐车到凉水镇。在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他遇到本村的人,他方才得知,整个村庄都被掩埋了,他的父母和两个弟媳妇都遇难了。

  村邻还告诉他,因为山体滑坡,将红光河堵塞,形成堰塞湖,随时有崩溃的危险。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已经设置了警戒线,一般人不得进入。

  直到5月19日,他还没有“回家”看看,虽然他的“家”距离安置点只有几公里的路程。

  最后感受村庄的体温

  何应波也在北京从事过装修工作,长达七八年,积攒了十几万元。2007年,他用七八万元建起了两层新楼。他先把自己家的房子装修了两间,村民们看了之后,十分羡慕,纷纷找他装修。因此直到地震前,他才有时间装修自家的房子。

  对于外出打工的人来说,他们在异乡只能租住廉价的、狭小的房间,他们将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用于在故乡建房,这是他们闲暇时、春节时,承载思念的载体。但现在一切都被埋在土里了。

  何先贵在北京打工,妻子在广西打工,孩子在广元读书。地震后,妻子回来看了一次,难过地离开了。

  5月14日,何先贵才知道青川也遭受了地震,他立即打电话回家,但一直联系不上家人。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见了熟人,得知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死去了很多亲人,母亲、2个弟弟、1个弟媳妇,和1个外甥。

  为了能尽快赶到“家”,5月17日,在广元,他花了700元钱,包了一辆摩托车,花了5个小时,回到东河村……

  东河村被封锁了,他绕道进入。

  “最坏的想象是,房屋全部倒塌。可是,当我赶到家时,我找不到我家房屋的位置。”何先贵说。

  他独自在片瓦不存、数平方公里内无人的山间盆地里,呆坐了半小时,脑海里一片空白。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感受这个村庄的体温。

  A26-27版

  统筹:本报首席记者 南香红

  采写:本报记者 鲍小东 摄影:本报记者 徐文阁 鲍小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