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孩子心理重创程度举世罕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14:46 周末

  -本报记者 周 益

  每天上涨的死伤者数字、幸存者空洞无神的眼睛、震碎的房屋……汶川大地震在人们的心头划过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伤痕。

  人在经历一场特大灾难刺激后,可能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而专家们认为,灾区儿童和青少年更应该是这次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点。儿童心理专家蔡飞博士告诉记者,儿童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比成人更脆弱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一种复合性心理创伤,它比参加伊战的美军士兵的心理创伤都要严重得多。

  长年致力于儿童心理干预的蔡飞告诉记者,对儿童的心理救助可以分为生活层面和专业层面,但两者千万不能混淆,不恰当的心理干预往往会让治疗的效果适得其反。

  灾后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蔡飞告诉记者,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那些有心理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危害性最大,它可以导致个体疾病,甚至死亡。由于灾难发生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往往让缺乏自我调节与保护能力的儿童心理反应剧烈。

  据蔡飞介绍,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以及认知等多个方面。生理上可能表现为肠胃不适、头痛、疲乏、做噩梦、容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等;情绪方面可能表现为害怕死去、担心再次受伤、焦虑、恐惧、忧郁、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愤怒、烦躁、过分敏感或警觉等;而认知方面则可能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从众,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这种影响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身。

  而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成人微小的举动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大量研究和调查显示,许多成人的“恐惧症”“强迫症”“分离或转换性障碍”“人格障碍”等都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有关。因此,加强心理调节和支持非常重要。如果心理调节和支持得当,不但不会伤害儿童,反而会使他们更坚强、更能应对困难和挫折。

  专业心理治疗手段不宜生搬硬套

  蔡飞认为,儿童心理干预一般需要专业心理师、亲友以及周围人群等多个途径进行,因为这次汶川地震受灾人群大,国内心理医生的数量肯定不能保证每个人都照顾到,这就非常需要大人们能为孩子们多付出一些关爱。

  蔡飞认为,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说,不是所有经历灾害的青少年都会有心理问题。有些青少年,会在家庭亲人丧生后,很长时间在心里埋下阴影,但大部分青少年,会在灾难发生后成熟得更快一些。青少年对灾难的心理支撑力之强,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但却与之前的家庭抚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青少年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更多地从成人世界对其进行关爱、帮助。

  蔡飞说,灾后的成年人,首先需要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成年人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无助感、焦虑感等,都是对灾难的正常情绪反应。但是不要在未成年人面前渲染扩大,而应向孩子展示“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这样一种信心。成年人乐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坚强的信心,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安全感,让他们觉得灾难很快会过去,一切正在趋于正常化。

  不过,蔡飞也表示,这种关爱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主要的治疗还得依靠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专业的手段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要千万避免生搬硬套。

  一份汶川灾区的心理治疗模本

  据了解,我国已经从抽调了大量的心理医生以及志愿者到灾区进行第一阶段的心理干预。亲历灾区采访的一个同行为记者发来了一份心理治疗纪录。这次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看望的羌族孩子刘小桦,她今年12岁。为她做心理治疗的是来自浙江的心理专家赵国秋教授。

  现场:“你莫要问了!”

  在帐篷里,赵国秋与刘小桦席地而坐。“小桦,现在你要放轻松,然后慢慢地告诉赵老师,地震时除了房子塌下来外,你看到了什么?”

  “有很多人被压在石块下面,血淋淋的。”

  “你们学校死了多少人?”

  “我们有两个校区。我在东校区,听说西校区的同学全被埋住了,没有一个逃得出来。东校区还逃出来一部分人,我们班有两个同学死了,我看到他们被压在桌子下面,他们平时成绩都很好,鲁老师可喜欢他们了。”

  赵国秋继续问:“当时为什么不跟鲁老师逃到山上去?”

  “我想回去看我的外婆,还有弟弟、表妹。”

  “哦,外婆和弟弟、表妹都在城里?”

  “嗯,爸妈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外婆平时照顾我们,爸妈在村里。”

  “回去看到了什么?”

  当赵国秋问到这里,小桦一下子像崩溃了一样,浑身开始抽搐,把头埋到膝盖下。

  赵国秋握住小桦的双手,说:“小桦,别怕,告诉赵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小桦“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外婆死了,表妹逃了出来,可是弟弟也死了。”小桦几乎是泣不成声。

  “孩子,别哭,坚强些。来,你现在闭上眼睛,告诉赵老师,你的脑子里想着什么?是房子塌掉的样子,还是没有塌的样子?”

  “我说不出来,我不想去想,求你别让我去想了。”小桦突然大声地喊着。

  小桦的情绪激动起来,赵国秋停了一会儿,继续问:“孩子,不要害怕。这里是一个帐篷,我们都坐在地上,这里很安全,不会有危险的,赵老师肯定也会帮你的。还有,你不是说爸妈正在翻山过来接你吗?小桦,你平时在家里觉得最舒服的地方是哪里呢?”

  “沙发。”

  “好,小桦,你现在就要想着自己是躺在沙发上跟我讲话,好吗?”看到小桦开始平静下来,赵国秋再次发问,“小桦,现在你的脑子里有很多不安全的记忆,这些记忆是需要处理掉的,你能理解吗?告诉我,你现在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说不出。”

  “你不愿意去回忆是吗?看到血淋淋的同学很伤心是吗?不要害怕,你配合叔叔。等会我们再来聊聊你的弟弟,好吗?”

  当赵国秋一提到小桦的弟弟,她一下子又失去了控制,大声地喊:“你莫要问了。”一边说,一边哭个不停。

  足足过了几分钟,浑身抽搐的小桦再次平静下来。赵国秋说:“小桦,我知道你很想念弟弟,对吗?”小桦点点头。

  “你现在有朋友一起玩,就不会想弟弟,但朋友们都不在你身边的时候怎么办呢?叔叔教你一个办法,如果你想念弟弟,就试着给弟弟写信,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在信上。可以吗?”

  “不写。”

  “为什么不写呢?”

  “写了又能怎样呢?他都死了。我不想写。”

  ……

  专家解读:一次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蔡飞向记者解释道,这位心理专家的提问看似随意,其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一次典型的EMDR心理治疗(注:即为快速眼动信息再加工,可快速粉碎创伤记忆)。该治疗法为国际最新精神医学成果,美国心理专家治疗参加伊战的士兵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在一次治疗过程中,通常患者被要求在脑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创伤画面、痛苦记忆,及不适的身心反应(包括负面的情绪),然后根据治疗师的指示,让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平行来回移动约15—20秒。完成之后,请患者说明当下脑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觉。同样的程序再重复,直到痛苦的回忆及不适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过快、肌肉紧绷、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递减”为止。同时,治疗师还要主动引导,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画面植入患者心中。

  从刘小桦的年龄来看,跟她最亲的还是家人,如果再长大一些,老师和同学可能会在她心中占的比重更大。所以专家先从孩子的老师和同学开始问起,这时候也正好印证了心理专家的设想,刘小桦能够顺利地回忆出老师和同学遇难的经过。接下来,刘小桦提到了外婆和弟弟、表妹,她也能够回忆,但情绪已经不稳定了,除了说明这些人在她心目中很重要以外,也表明这孩子已经在潜意识中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谈到她弟弟的时候,刘小桦的反应更为激烈,说明她跟弟弟的关系特别好。当然,最危险的还是她对父母的情绪,她反复地说父母正在翻山来找她,此外根本不愿意接心理专家的话,这说明她已经在无意识地歪曲事实,这也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注:记者发稿时获知,刘小桦的父母成功躲过了劫难。)

  这次心理干预从效果来看应该是失败的,相信赵国秋教授自己也会这么认为。惟一欣慰的是,这次干预印证了心理专家的前期设想,也了解到刘小桦的心灵受到过极大的创伤,在灾难中她看到的景象,特别是亲眼看到亲人的死去,这对一个才12岁的小女孩来讲,实在是太沉重了。只要知道了这个孩子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就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方便。只是这么短时间的一次治疗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多次长期治疗。 周 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