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地震特刊:生是对死的回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17:34 南都周刊

  文/长平

  不知道要过多久,灾民的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更不知道的是,什么才叫正常?

  在那一瞬间,他们的世界已经改变。

  家园已毁,亲人已逝,活着是一种勇气。

  所谓幸存,其实是一种不幸的生存。

  越来越多的灾区朋友在说,他们为劫后余生而负疚,为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而备受折磨。他们每天都在尽力为死难者做一些事情,但是总是觉得做得不够,做得不好。

  首先我要说,这是一个灾后心理康复的过程。他们能够认识到,能够说出来,就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心理专家站出来,给出更专业的建议。

  其次,这也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大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每一个人都必须回答:我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

  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关注、祈祷、捐款等方式给出答案。一些人需要更多的行动,或去前方做志愿者,或在后方做募集人,或搜索各种信息,随时准备拾遗补阙。

  机构和组织也有灵魂,也要作出回答。从单位到企业,从行业协会到联合国,悲伤着,哀悼着,表达着,行动着。

  国家更不用说了,从救援到重建,都是灾民的依托。五千年来,半旗第一次为黎民百姓而降,是公民社会的进步。

  而这一切回答,都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5·12”的生死之门。

  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记录。

  那一天,他们死里逃生。

  那一天,他们生离死别。

  那一天,他们永别人世。

  从那一天开始,直到现在,生死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大地上,刻在社会中。

  记录和整理,是为了哀悼,也是为了对抗遗忘。

  记住幸存者的痛苦,记住他们抗争的勇气。

  也记住死难者的辞别,记住他们和我们同在一片土地上,同处一个世界中。

  记住,然后行动。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兼总主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