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汶川 别忘唐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15:01 南方人物周刊
记住汶川别忘唐山
左:唐山地震惨状 / 右:1976年7月30日,10万解放军赶赴唐山抢险救灾 图/资料图片

  当时姚文元还提出一个口号,叫“抗震不忘批邓”,还要在救灾前线搞阶级斗争

  特约记者 徐锋 发自北京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全国动容。

  这一年,张广友46岁,他已经在新华社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在此前他以记者之笔记录过三年大饥荒、“文革”武斗、1975年淮河大水灾。

  在地震发生三个多小时后,张广友从北京出发前往唐山,成为第一个到达唐山灾区的新华社记者。当天晚上,在唐山机场,张广友度过了他终生难忘的夜晚。“机场上有5000多名等待外运的重伤员,很多人在尚未运出时就死掉了,活人死人很难分清,周围不时传来呻吟声、哭泣声、喊叫声,让人心碎……”

  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近50天里,张广友都在唐山,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唐山大地震的一幕一幕,写了大量的内参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留下特殊的记录。时至今日,这些当年的“机密”,除一小部分公开发表外,多数处在尘封之中。张广友的一篇唐山地震见闻,直到10年后,才在《农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举世皆哀。从《农民日报》总编位置上退休在家的张光有想起了唐山,“电视上的那些画面和我当年在唐山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张广友说。

  与唐山大地震相比,中国政府在此次四川地震中迅捷、及时的反应,赢得了国人和世界的好评。

  但回顾那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或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当下。

  拉开路上的尸体,车才过得去

  人物周刊: 唐山地震的消息,您是怎么知道的?

  张广有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地震发生时,我住在甘家口的新华社宿舍,当时一阵摇晃,人全跑下来了。稍微稳定下来,我就骑自行车去了新华社。到新华社后,发现记者们正四处打听消息。因为当时北京地震台的仪器在地震中毁掉了,搞不清震中在哪里。当时新华社的文教记者顾迈南是专门负责跑国家地震局的,他在早上6:20从国家地震局打来电话,才知道震中可能在唐山。后来才知道,是从地震中逃出来的一个名叫李玉林的人,通报的消息。地震发生近三个小时后,新华社才发了内部消息,公开发消息是三天后。

  人物周刊: 您是什么时间到现场的?

  张广有: 早上6点钟到社里,等知道震中的消息之后,我赶紧向领导报告,从新华社要了一辆奔驰小轿车,和几位同事一起就出发了。当时也就是早上7点钟吧。到唐山是当天下午6点多吧。

  我们刚进唐山市,又遇上7.1级的余震。我当时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好不容易从车上下来,我赶紧抱住路边一棵树,才躲过这次余震。

  人物周刊:当时的唐山什么样子?

  张广有:站在唐山最繁华的新华路上,向南一望,一片废墟,连一块完整的墙都找不到。马路边上被抢救出来的死尸成排成堆。死人堆里还有活人的呻吟声。

  路上尸体太多了,我们的司机就说,我不敢轧。他对我说:老张,你下去把尸体拉开,你不拉我不敢过,死的我也不敢过。我下来把挡在路上的几具尸体拉开,车才过去。但前面又有尸体横在路上,我只好再下去拉。直到现在我印象非常清楚,我拉的那些人有的身上基本上没什么衣服。

  人物周刊:您关于唐山地震见闻的报道,为什么1986年才公开发表?

  张广有: 1982年,这篇报道刊登在新华社内部刊物《新闻业务》上,顶多算是半公开发表。1986年,这个报道才公开发表,当时我已经调到《农民日报》工作,是以纪念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名义发表的。当时的题目叫《抹不掉的记忆——唐山地震当天见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