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救援队让孩子见上父母最后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19:45 新华网

  人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外交部亚洲司随员张浩源说,临行前,韩国救援队不仅将价值几十万元的搜救器材转赠给当地政府,并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简单培训,还帮助当地群众扎起帐篷。

  “救一人,如同救世界。”坚持这样一个朴素信念,中外救援人员保持着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日本救援队曾与中方救援人员合用探测器寻找生命的痕迹。队员岛田一郎难忘这段特殊的合作:“看到了解放军的笑……感觉他们已经把我们当作兄弟了。这次救援很光荣,也很有意义。”

  作为中外救援合作的桥梁,外交官们为协调联络殚精竭虑:李文亮五天五夜几乎没怎么合眼,一直坚守在搜救现场;年逾五十的他因心急操劳导致扁桃腺发炎,一度失声。李文信凌晨2点接到通知,要求他几小时后即赴灾区,他连夜收拾行装做好必要准备。孙向阳与新加坡救援队形影不离,深入乱石林立、四方塌方的山谷。张浩源同韩国救援队一起,在什邡市化工厂泄漏的氨气中度过了7个难忘日夜。作为深入灾区一线的唯一一名女外交官,外交部新闻司随员周冬梅与其他男同事一样,默默克服一切生活上的不便,承担着艰苦工作,从未喊过一声苦。

  中方救援人员和包括外交官在内工作人员们舍生忘死的艰苦努力得到外国救援队员们的一致好评。对于中国政府快速有效的反应和高效有序的指挥,外方更是给予高度评价。

  “好人有好报”

  “真心感谢你们和韩国救援队,让孩子见上了父母最后一面。”

  回京多日,张浩源的手机里还保留着这样一条特殊的短信。这是韩国救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一个在西藏当兵的小伙子搜救出他遇难父母的遗体后,小伙子的舅舅发给张浩源的一条短信。

  “现场十分危险,救援难度很大,但是得知小伙子千里迢迢从西藏赶回来见父母最后一面,韩方队员最终决定一定要找到、抢挖出遇难者遗体。”张浩源平静地讲述着当时的场景,但湿润的眼眶难掩这位年轻外交官内心的波澜。

  在周冬梅的《灾区札记》中特别提到了两个普通四川人的故事。一位是家在青川的成都大学生马亮,“从日本救援队到达青川县乔庄镇的那一刻起,他的身影就再也没有从现场消失过”。找挖掘机、借发电机、安装照明设备、送食品和热水……小伙子一个人几乎“包办”了所有事情。“直到临别,我才知道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另一位是北川县电信局职工小杨。这个黑瘦的小伙子在大地震中失去双亲。“当北川县人都向安全地带转移时,他却冒着余震塌方的危险奔走在北川的山水之间,架起一个又一个信号发射基站,为保障救援工作通讯顺畅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民众的真诚欢迎和谢意,外国救援队员们在夜以继日的辛苦救援中也能够深刻感受。

  中国女孩递来的巧克力和当地志愿者送来热腾腾的方便面令日本救援队员至今难忘;俄罗斯救援队员们从彭州小学生赵永钦的感谢信中得知会被“灾区的父老乡亲会永远铭记”;为当地百姓带来帮助的韩国救援队队员成为他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新加坡救援队员即将离开,受助的遇难者亲属专程赶到驻地,向救援队员亲口道谢:“好人有好报!”

  外交官们发现,这次国际救援行动使不同国家民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救援队用专业的救援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搭起了不同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的桥梁。”李文亮说。他在总结中写道:日本救援队启程回国时,成都市民深夜自发冒雨相送;网上传出日本队员因未能救出幸存者心怀愧疚欲辞职,中国网民都予以挽留,表示“你们已经尽力了,中国人民感谢你们”。而日方救援队员田中一嘉说:“通过这次的救助,拉近了和中国人民的距离。我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经历震后难忘几天,看到当前灾后重建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外交官们说,相信灾区人民不会被困难吓倒,而是依旧乐观坚强。

  “经历磨难,使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加倍努力,让明天变得更好。”孙向阳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