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谈国际救援队:高度专业化 施救人性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19:4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常璐、白洁) 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已经整整20天。四位全程协助国际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的中国外交官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们通过自己的特殊视角,向记者讲述了汶川地震国际救援的故事。

  “当时的状况紧张得令人窒息”

  即使回到北京数日,跟随日本救援队的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李文亮回想起在灾区的一路跋涉,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当时那种“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气氛。

  15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考虑到邻近和快捷的原则,中国政府同意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四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日本救援队是地震后抵达中国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伍。16日凌晨3时,首批救援人员抵达成都,随即连夜赶赴400公里外的青川县。

  持续不断的余震中,通往灾区的道路充满危险和艰辛:一侧是直削而下的松动山体,另一侧是落差数十米的深沟,刚刚抢通的路面上塌陷、裂缝及落石遍布,被砸扁的车辆随处可见,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救援队一行有大客车4辆,器材卡车5辆,如此长的车队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进,想想就一身冷汗。”这位有着30多年对日工作经验的外交官连连摇头。

  李文亮说,日方从接到通知到救援队伍集结出发,一共不到6个小时。日本救援队队长小泉崇也表示,这次来华是日本参与国际救援20多年来出发最快的一次。

  随后,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专业搜救人员同样马不停蹄地赶往绵竹、都江堰和什邡等地的重灾区。

  到最危险、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去!这是每支救援队都提出过的请求。

  “得知道路不通,他们请求搭乘直升机前往,甚至带来的搜救犬都可以空降。他们不怕困难,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救出更多受困的人。”跟随俄罗斯的外交部欧亚司参赞李文信说。

  在搜救现场,为寻找每一个生命的信号,为日夜守在废墟旁的亲属们的期盼眼神,救援人员默默付出艰苦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令在场无数人为之动容。

  在什邡市红白镇一栋家属楼,新加坡救援人员获知其中埋压了一名中年女性,多次的探测都显示已没有生命迹象,加之楼房损毁极为严重,呈45度前倾,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随时可能倒塌。

  “按理,救援队员完全可以出于安全考虑放弃作业,但看到遇难者家属日夜守候在废墟边不愿离去,他们二话没说,重又投入搜寻。”跟随新加坡救援队的外交部亚洲司处长孙向阳说。

  “救一人,如同救世界”

  “救一人,如同救世界”。李文信参赞回忆起俄罗斯救援队营救出幸存者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5月17日,被困127小时的61岁的女性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员发现,随即将她身上的钢筋水泥楼板切开1米见方。通过外交部随员吴晓勇翻译,俄罗斯队员确认幸存者神志清醒后,仅用了十多分钟,就将她从两层楼夹缝间解救出来。

  “从发现生命迹象到将幸存者台上救护车,一共只用了1小时20分钟。”李文信说。

  “幸存者救出来的时候,俄方队员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满含热泪,互相拥抱在一起,满眼热泪;救护车载着幸存者离开时,在场群众纷纷上前与救援队员握手。”李文信说。

  这位全程协助俄方救援队工作的外交官与他的同事们一样,对国际救援队高度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印象深刻。

  李文信说,外国救援队的行动强化了一个理念和原则:人的智慧和理性、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在抗震救灾中是最有效的。

  俄罗斯救援队带有海事卫星电话、微波和超微波三套通信设备,以及GPS定位系统,通过救援人员头顶的摄像头,搜救现场的视频可以实时传回莫斯科总部;队员之间也通过步话机随时联络。

  救援队不仅带来先进搜救设备,俄罗斯和新加坡救援队还通过专机,自带了专业救援车和驾驶员。

  “没有中国驾照的外国司机驾驶外国牌照车辆在中国行驶,按规定是不允许的。但是考虑当时的特殊情况,经过协商,我们还是同意了这种做法。毕竟一切都是为了救人。”李文信说。

  生命固然可贵,死者亦有尊严。在分秒必争的救援中,除营救出1名幸存者外,四国救援队共挖掘出遇难者遗体52具。救援队员搜寻遗体细致入微,对待死者的一举一动无不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在搜救那对母女的遗体时,为最大限度地保存遗体的完好,日本搜救队员放弃机械,用手将遗体上碎石一点点清理开。看到年轻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背部微隆、拼尽全力保护婴儿的姿态,多名队员都悲伤落泪,连连感叹中国母亲‘了不起’。”李文亮说。

  他特别提到,在包裹遗体时,考虑到遇难者是女性,日方队员特意选择了小碎花图案的收容袋。问他们为何如此细心,日本队员说:“邻居有难,我们当然需要倾力帮助。”

  孙向阳谈到新加坡救援队为了便于沟通交流,临时换帅,由华人黄浩泉代替印度人出任队长,挑选的队员也大都能讲汉语;在挖掘遗体时,队员几乎与遇难者遗体“脸贴脸”地作业。

  “新加坡救援队员还主动承担非分内的搬运和掩埋遗体的工作。为了逝者安息,几名队员甚至自己动手帮助死者亲属清除墓坑里的巨大石块,队员们个个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面对家属的情绪激动和号啕大哭,他们轻声安慰、耐心等待……”说到这里,孙向阳一度哽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