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大:十年的纪念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7:20 CCTV中国财经报道
六、十年的纪念 2008年5月6号,北大未名湖畔的朗润园灯笼高挂,格外热闹,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在给他们的国际MBA过十周年的生日。作为创办人的林毅夫,此时也将面临着和这里的告别。今天的林毅夫这样开始他的开场白。 林毅夫 :“今天更像是一个家庭团圆,作为这个家庭的家长,让我在这边说,孩子们,欢迎你们回来。”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际MBA在美国的合作伙伴也特意赶来。 如今您是更加大鹏展翅,鹏程万里,到更重要的岗位去施展您的才华,请让我奉献这份礼物。 当庆祝活动现场播放同事们给林毅夫专门制作的短片的时候,一向被称作“理性人”的林毅夫眼睛里闪烁着点点泪花,想必这些以前的照片让他想起了在北大的时光。 林毅夫:“临行之际,内心确实充满了伤感,但是我不想哭泣,因为这十年是我人生当中最光辉最灿烂,最值得的十年。而且在这里我内心里面也有个小小的秘密想跟大家分享,那就是不管我走到什么地方,我的心都是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北大国际MBA.也不管我走得多远,最终我也一定是回到这里。” 这是一张1994年初冬在北大拍摄的照片,当时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刚刚成立,林毅夫和他旁边的这几个年轻小伙子胸怀理想,意气风发。如今照片中的这几个人都已成为中国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林毅夫即将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他身旁的易纲今年被提拔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海闻目前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站在最右边的张维迎如今也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掌门人了。这几个年轻人当年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海归,也是留美经济学会的成员。1993年,他们在海南参加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的时候,聊到了在国内成立一个独立的学术中心的想法,所有的人都感到兴奋。但万事开头难,北大支持这帮年轻人的想法,可当时既没有房子也没有钱。参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的董文俊老师对当时的事记忆犹新。 北京大学教授董文俊:“最初我们一间房也没有,是租的芍园的两间房办公,什么都没有,就芍园了,就二号楼那个房子租几间。我还给他管了一年的钱嘛,发工资的,还有一些什么的, 那钱很少的,很紧,很紧,因为那个钱的话,主要就是用在海外归来的全职人身上,那5、6个人嘛,5、6个人,一年我记得是一万美金嘛,当时那个一万美金可以了,相当高了,我记得当时一万美金。” 资金紧张的时候,林毅夫自己不拿工资,而后来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世界银行,还有一些私人给与了捐资。甚至林毅夫的哥哥也是私人捐助者之一, 有了资金,林毅夫和董老师开始选新办公室,他们一下就看中了朗润园。 北京大学教授董文俊:“朗润园当时破破烂烂的,基本是没人住,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 记者:“那么破怎么就选那儿了呢?” 北京大学教授董文俊:“哎,一看那个宽敞啊,因为那个地方比较大啊,而且那个房子,它就是现在基本这个情况,破虽然破,还看出来是那个古建筑嘛,觉得那个建筑型还可以,林毅夫个高嘛,他专门趴在墙头上,我特别记得当时那个情景,一蹿上去了,不错,这个几层房子,好像是三进吧,三进的大四合院吧,很好,所以后来就下决心就在那儿。” 清朝光绪末年的时候,朗润园是恭亲王的一座别宅,大臣们经常来这里商议国事。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朗润园近在咫尺,但幸运的是没有遭到破坏。从1995年到1997年,经过两年的修缮,这个原本破烂的院子重现往日的风采。红墙绿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5月14号,我们采访林毅夫的时候,特意选择了朗润园,因为这个园子可以说是林毅夫理想的体现。 林毅夫:“比较满意的我们把中西方的东西结合得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的一个庭院,但是我们充分发挥了它现代化的功能,我想这个传统跟现代的结合,东方跟西方的结合,在这个院子里面是表现非常的好。然后在这个地方我们做的是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也是对当前的政策研究,但同时我们又禀承了中国传统的这些思想理念,从思想理念来讲,在这个院子里面让你觉得天人之间的结合,在这个院子里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继承跟现代的关怀。” 七、锻造“智库” 朗润园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少林寺”,网罗了一大批武功高强的经济大师。易纲、海闻、周其仁,胡大源,卢锋,在中国的经济界各领风骚。从美国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大的平新乔也是其中的一位,在平新乔看来,郎润园里诞生那么多经济大师和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是分不开的。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他总是说,大家都是希望把中心的事情做好,就是这样的目标,所以他这样一种人格魅力,使得我们这个院子里边所有老师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像是独行侠一样,自己都觉得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你看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你看我们这个老师赵耀辉就在我隔壁,我们之间也很少交流,但是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也管一摊,比如我管一个金融培训,我自己在做一些财政方面研究,税收方面的研究,再做一些国内产业方面的研究,林毅夫从来不管我,他只管我什么呢,想办法给我去找钱,想办法给我去拉赞助,想办法给我接项目,他帮我做这种事,做好了之后是我们的,不是他的,他是这样一种长者嘛,那当然大家觉得很舒服了。” 楼台亭阁,绿树花草,可居可游,走在朗润园里每一处都感觉心旷神怡。不只是在这里研究学术,平新乔告诉我们,闲暇时,他们和林毅夫经常一起探讨禅学,老子,庄子,别有意境。1998年,这里诞生了第一个中外合办的国际MBA项目,2006年《财富》杂志把这里评为中国最具市场价值的商学院。 林毅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他来这儿他说过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经济学研究机构,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所追求当然不希望它只是最漂亮,我们希望它是最好的,最好的含义是说能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也能够对经济理论的发展做贡献。” 从成立至今,在粮食问题、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住房问题等几乎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中,都有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出的声音,逐渐受到高层领导的瞩目,成为国家决策的高级智库之一。 “江泽民坐在对面,我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但是发展那么快,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但是发展不起来,他一边批改文件,一边抬起头来说,小林,你说。” 林毅夫说,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去国家、为社会而工作。 林毅夫:“我想我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经济学家,该帮政府说话的时候我会帮政府说话,该帮企业说话的时候我会帮企业说话,该帮农民说话的时候我也会帮农民说话,因为不管帮谁说话,目标都是一样的,要促进这个经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能够发展得更好。因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 在林毅夫办公室的一角挂满了国际奖状,他写的关于中国农村改革,国企转型方面的论文多次在国外获奖,尤其上世纪90年初出版的《中国的奇迹》更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今在社科院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蔡昉当年和林毅夫一起完成了这本著作,他告诉我们当时写这样一本20多万字的书花了5年的时间,而且得出“中国奇迹”的结论也是敢为天下先。 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在国内的反响,就是说,赞成的,不赞成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家认为,就是第一个说你讲中国的奇迹,现在讲中国的奇迹没有任何人怀疑,但是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讲中国的奇迹,还有人会有疑问。因为,不要说中国的奇迹,那个时候讲东亚奇迹都遭到了美国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怀疑。他们甚至认为,日本,亚洲四小龙,这个奇迹都不持久,当时在他们眼睛里根本还没有中国这个事。但是,现在大概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了,现在没有人怀疑中国奇迹这个事件。” 至今林毅夫给学生讲课用的教材还是这本《中国的奇迹》,他通过这本书传达了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制度的理解,在国际MBA的十年庆典上他还在传达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林毅夫:“临别之际,内心确实有很多话要跟各位同学说,时间是不可能给我那么多,我只想跟各位说,在座的每位同学都上过我的课,我在课堂里面想传达各位一个对中国的信心,我相信,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可以再持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中国的奇迹》被翻译成了英文、法文、日文等8种文字,因为对中国发展经济的研究成果突出,2007年,林毅夫登上了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马歇尔讲坛,他是第一个在马歇尔讲座上演讲的中国人。 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长威廉·布朗:“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我们荣幸地请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作为2007年马歇尔讲座的主讲人。” 林毅夫:“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而且今天能够受邀,在马歇尔讲座上演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惊喜。” 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名字命名。从1946年开始,这个讲座每年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者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在过去60位主讲者中,有14个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有人说林毅夫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 八、临行的礼物 5月25号,距离林毅夫离开中国赴美就任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应往届北大国际MBA学生的要求,组织了一场送别会。 林毅夫:“再过一个星期,我就到世界银行去了,那么到世界银行这种心情,对我个人来讲就有点像各位在国际MBA毕业的心情,一方面讲起来是高兴,二方面,也对朗润园这个地方人 物 事内心充满着依依不舍。胡老师安排今天晚上我跟各位再做一个报告,那我就想说我来谈什么题目好,我想这是一个类似告别的一次跟同学的交流,因此想来想去还是谈一个比较沉重的题目,这个题目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文化复兴。” 台下的学生们也没有想到,在这场送别会上,林毅夫精心准备了一场“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复兴”的报告,作为临行前送给学生们的一个礼物。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从希腊到罗马,林毅夫纵论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甚至联系到了四川的抗震救灾和文化复兴。 林毅夫:“我们希望中华民族复兴,我相信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努力在我们事业上取得成就,而我们事业上取得成就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现内心的价值,对社会的关怀,儒家所讲的这种己利利人,己达达人” 老师给学生的临别礼物是一场报告,学生们也给老师精心准备了各种礼物。 “这是我们02级学生送给林老师的照片合集,同时也代表02级学生送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我们有两件礼品,一件礼品是一枚印章,这枚印章是篆刻大师张—刻的,他也是我们北大历史系的教授,他爷爷是刻的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枚大印——” 面对即将离开北大的老师,学生们还有很多问题要问。 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想知道在你作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这个任期内,你对最希望看到中国经济改革在哪一方面有大的突破?另外一方面你在世行这个位置上这几年当中,你希望中国政府和世行有怎么样的互动?” 林毅夫:“我们从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向市场经济体系过渡,不断发挥比较优势。但是收入分配不断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还没有完成我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还有很多制度性的扭曲存在,那些制度性的扭曲导致我们现在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里面,在课堂里面在文章里面讲过,这是我们的金融结构不合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的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金融的支持。所以在未来时间上,我希望看到我们金融结构,能够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能够真正落实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决议。改善我们金融机构,多发展能够给农民,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银行。 那么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我跟中国政府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也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既然中国是世行的会员,成员国,我当然有责任提供政策建议,就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我看到,他们政策需要改进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给他们提供同样的政策支持。 学生:“林老师到世界银行这个消息在台湾有很多报道,你离开台湾这么久了,什么时间能够回去坐坐?” 林毅夫:“对于我个人是不是想回台湾呢?当然是非常想的,离开家里30年了,都没回去过。但是我也理解到,马先生上台以后,要处理的事情会很多,既然我认为他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经济问题,那我回去以后就变成了政治问题。所以,为了台湾,也为了大陆,我想我不会给他增加麻烦的。” 对于林毅夫到世界银行后的工作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出访的第一站,听说是非洲,能透露一下到非洲的哪个国家吗?” 林毅夫:“我是6月2号,我是5月31号去的,31号是星期六,6月1号把家安顿一下,6月2号上班。6月7号到非洲去。为什么选择非洲呢?因为呢,要实现儒家的价值啊!非洲是最需要救助的地方。” 正如林毅夫所说,隶属于联合国的世界银行是一个发展机构,它的钱来自于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这些钱的用途就是帮助世界各国脱贫致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主要是领导世界银行的整体发展策略和经济研究,像前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德格里茨都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斯德格里茨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在指导世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所以选择林毅夫,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全球发展最成功的国家是中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在过去3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近10%,3亿人脱贫,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对于很多还不发达的国家来说,需要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 对于林毅夫的赴任,斯德格里茨认为,世行选择了林毅夫,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中国的经验,选择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九、毕业时分 2008年5月31日 北大百年讲堂,每年的这个时候,北大百年讲堂都要举行这样的毕业典礼,林毅夫记不清在这里送走了多少毕业生,但是今天的这个毕业典礼对于林毅夫和他的学生们来说却有些特别,因为今天晚上6点钟,林毅夫就将登上去美国的飞机,开始他人生中新的转折点。 林毅夫:“在北大读书为的不是追求个人的名,个人的利,而是希望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充实自己,可以为国家为民族的复兴,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我想当我们经过几年的学习,把这样一个责任已经内化在我们内心,这是我们毕业的最重要的意义。” 北大副校长海闻作为林毅夫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发表了富有激情的演讲。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我们中心有很多老师,不同的背景,林毅夫教授颇有一点当年蔡元培的气魄,能够把不同观点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脾气的人都能够笼络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里边。” 875名毕业生,林毅夫给他们一一颁发证书,和他们一一合影。将近两个小时,他始终保持特有的笑容。十四年了,每次送毕业生都是这样,林毅夫说今天不仅是学生们毕业,也是他从北大毕业的日子。 29年前,林毅夫孤身一人游过台湾海峡,开始了他人生理想的追求,29年后,他自已也没有想到供他施展抱负的舞台并不仅仅限于中国。在对林毅夫的跟踪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作为学者他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他对社会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也许是命运对他的厚爱,他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正好吻合,正是这不平凡的30年,使得他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正是分量越来越重的中国,将他托举到了世界的舞台。 本期主编:赵悦 编导:张菁 李曼为 摄像:李晓民 柏松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2:03 重播:周二14:05 周日23:09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