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菲利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10:57 外滩画报
专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菲利耶
专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菲利耶

专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菲利耶
专访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师菲利耶

  “感性城市”是法国总统萨科奇钦点的2010 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方案。这将是一幢“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建筑,整个法国馆的墙壁由两层组成,内部是透明玻璃,外部则由一层水泥的网状结构包裹。建筑内外绿色植物无处不在,据菲利耶的设计团队介绍,“完工后的法国馆将有一个凡尔赛宫式的花园。”

  文/ 莫书莹 图/ 小武

  “想想吧,现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再过几个月,我们的‘感性城市’将在这里动工。太棒了!”

  5月16日,站在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工地前,方案设计者、法国设计师菲利耶(Jacques Ferrier)插着腰,神情像个孩子。他一头灰白乱发,穿着特别合身的黑色西装,自始至终架着超酷的黑色雷朋太阳眼镜。站在这片荒芜的工地上为《外滩画报》摄影拍照,他时而用手比出一把手枪,瞄准、发射,架势像个摇滚明星。

  此前,从来自全球的49个建筑设计团队的备选方案中,法国总统萨科奇钦点了“感性城市”。

  菲利耶一行是首次到位于卢浦大桥附近的上海世博园区现场勘察。工地上,几辆大型挖土机正在工作着。11月底,法国馆将正式施工建设,预计明年7月开始布展。建成后,法国馆内建筑面积将达6000平方米。

  一位工人指着一片用木桩围起来、正对着卢浦大桥的平整土地,对菲利耶一行说,“这就是你们的,隔壁是西班牙的,再旁边一点是荷兰的。”

  中国元素是秘密武器

  两个多月前,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局总裁何塞·弗雷谢斯(Jose Freches)宣布“感性城市”为法国馆最终设计方案:一幢“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建筑,绿色植物环绕四周,外墙包裹以白色网状结构。比起将安置在法国馆一旁那个火红张扬的巨大篮子——西班牙馆,名为“感性城市”的法国馆显得清新、淡雅。

  “要脱颖而出,何不反其道行之?别人要花哨的,我们就要简洁的!”菲利耶嚷嚷道。菲利耶认为他的逆向思维获得了成功。“我很高兴最后我们赢了。你问我为什么会赢,那一定是实力;好吧,还有一点点运气!”

  但弗雷谢斯不这么看,“‘感性城市’这一方案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很好地体现了法国和中国相互融合的视角。”在5月的一次演讲中,他这样说。他认为,与其将这个方案叫做“法国馆”,不如叫做“法中馆”更恰当。在他们眼中,“感性城市”的获胜关键在于它很好地迎合了“法中友谊”这样的主题。

  对于这一点,菲利耶有自己的解释,“‘感性城市’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人传统的‘5感体验’: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这一想法来自于菲利耶的好友吕迪·鲍尔,法国著名的布展师,曾负责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指示识别系统。鲍尔也是法国馆“感性城市”的布展人,他还是一个“中国通”,每年,他都要花上些时间跑来中国进行各种交流活动。

  菲利耶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师王峤介绍说,法国馆是一个环型的展厅。观众进入法国馆后将顺一个环型的坡道完成一次自上而下的感官之旅。而所谓的“5感体验”并不是以区间分割的,而是同时融合在整个展览之中。“也许观众可以边看法国时装表演,边闻法国香水,边品尝美食。”

  而菲利耶对“5感体验”还有另一番见解,“我们认为法国馆是未来城市生活的模版,在这里我们提倡可持续环保的概念,未来城市中的居民应该生活在一个绿色环境中。比如,在馆内空气特别洁净,观众闻到的是自然的味道,这就是嗅觉的体验;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这是视觉的体验。”

  进军中国的第一步

  这也是菲利耶第二次来上海。

  这一次,菲利耶特地带了他的主要设计团队来上海考察。年轻的法国姑娘波琳是菲利耶事务所里主持法国馆的项目总监,“分工是这样的,她出力,我出名!” 菲利耶大声嚷道,波琳在一边笑了。

  菲里耶是巴黎人。今年三月刚刚开幕的布列塔尼海事博物馆算得上是菲里耶的标志设计之一。建筑界评论说,他的设计简洁又充满高科技元素,“这也许与我的背景有关”,费里耶告诉记者,大学时代他曾主攻工程学,然后又转学了建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设计的作品多为工业建筑。

  “比起复杂的外观,菲利耶更钟爱建筑的功能性,这次也不例外。在构思方案的前期,所有人对这点已经取得共识,现在大家看到的最终方案与我们最初设想的没有很大区别。” 王峤说。

  此前,今年3月,作为主设计师的菲利耶曾与弗雷谢斯共同揭晓法国世博馆的规划模型——“感性城市”。“对于我们来说,这实在太重要了。在法国,每个建筑师都想赢得法国馆,大家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看到许多法国建筑师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越来越多人看到了中国的机会;而法国馆则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向中国展示自己的平台,所以这次的竞争非常激烈。”站在法国馆的工地前,菲利耶这样告诉记者。

  与所有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项目一样,菲利耶这次主持设计的法国馆也必须找一个中方团队进行合作。他们找来的是同济大学的建筑师们。“同济大学许多老师在国外都有交流,外国建筑师对我们很了解。”来自同济大学团队的建筑师沈雪峰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是进行方案设计,而我们则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深化设计。”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们决定设计一条裙子,我们负责测量腰围、裙长,保证这条裙子能做出来。

  “我们打算挖一个30公分左右的水池,还必须解决水循环的问题。”沈雪峰站在工地上说。从效果图看,菲利耶的“感性城市”宛如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建筑。这不禁让人想到同样出自法国设计师之手的另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建筑——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菲利耶最欣赏的建筑。然而,与他的法国前辈保罗·安德鲁不同,菲利耶在中国的起步很晚,他在中国的另一个项目是设计上海的一所民办小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