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毛家峪全村家家都做农家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11:46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2008.6.10日播出:别人赚了 自己才赚得多,以下为节目内容。

  李锁:“广场,广场,有3辆小车,他们电话联系好了,你看到什么地方去,请讲。”

  李锁:“去什么农家院?你们都是一起的吗?”

  游客:“都是一起的。”

  记者到天津市蓟县“毛家峪”采访李锁这天恰好是星期六,我们刚到村口就碰到了不少正在等待进村的车队。

  李锁:“这就是长寿村,进门登记,去谁家你不知道吗?不知道,你让我们这没办法登记,回头麻烦。”

  如今想要进“毛家峪”可不是随便可以进的,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登记才能放行。目的是明确游客有没有指定要去的“农家院”,如果没有,将由村管理中心对客源进行统一分配。

  李锁:“请讲,丽华苑有10位游客,依维柯。”

  李锁:“减少游客和旅游期间,对景区,对我们农家旅游,还有村子的管理不信任,怕有挨骗的感觉。”

  游客:“别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景区,都是各自是各的,你赶上一家可能很好,赶另外一家可能就比较差的那种,他这都是统一管理。”

  别看 “毛家峪”现在秩序井然,其实以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毛家峪”全村一共才46户家家都做“农家乐”,他们能做到今天这样的成效全要归功于既是村书记又是第一个在这里搞起“农家乐”的李锁,在他的带领下短短5年时间“毛家峪”摇身一变成为了天津地区炙手可热的度假村。如今已经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2007年全村纯收入800多万元。其中李锁拥有全村最大的“农家旅店”,每年稳定地获利近50万元,他能赚到这些钱,最感谢的是和他同样开“农家乐”的村民们。

  90年代初期,退伍回到家乡的李锁经营着一家瓶盖厂,虽然每年都有二十万元的收入,但是日子过的既忙碌又辛苦。这时李锁发现不少天津人开始热衷起了“农家乐”旅游。

  李锁:“我说这个挣钱比较容易,咱们吃的还好,游客来了还是游客买单。还不用咱们买单,他买单,咱们吃点剩余的就饱了,吃好了。”

  李锁算过一笔账,“农家乐”的纯利润一般在所收费用的一半以上,游客在自己家里吃住也没什么成本,他觉得这钱挣得容易,于是李锁也动起了搞“农家乐”的脑筋,可是要想把游客吸引到“毛家峪”这个偏远山村来谈何容易。

  李锁:“没有名山,而且也没有名水,也没有名人,当然自然景观肯定很差了。”

  “毛家峪”本身缺乏景点,想靠自然资源吸引城里来的游客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根本不可能。但是李锁始终不甘心,琢磨来琢磨去他想到了村子里多年来高龄老人一直都很多。

  记者:“你们都多大年纪了?”

  村民:“七十多岁。”

  记者:“七十几了?”

  村民:“72。”

  村民:“78。”

  村民:“76。”

  记者:“你们几个谁岁数大。”

  村民:“我。”

  记者:“多大岁数了?”

  村民:“78。”

  记者:“你们村最大的多少岁了。”

  村民:“最大的有活一百的。”

  国家规定已故人员年龄在80岁以上的村子可以称为“长寿村”,如果“毛家峪”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在蓟县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卖点,李锁随即去出派出所查询了村子里已故人员的底案。

  李锁:“最后一查,到那一看,不但80岁的底线过去了,而且我们村还出现过4位100到104岁的老人。”

  游客:“人们对健康意识挺强的,挺接受长寿这两个字,因为人人都想长寿,都想健康嘛。”

  到风景区旅游对城里人来说已经是件平常的事情,可是他们对“长寿”的好奇,和探寻“长寿”秘诀的心态使李锁重新燃起了搞“农家乐”的希望。

  孔月容:“你这个破山沟子里头,人家谁上你这来。“

  李顺:“就咱们这儿小毛家峪这么大点的小村,把天津人吸引到这来,我说你这真是吹牛。”

  因为“毛家峪”地处山区,耕地面积较少,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为了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李锁率先推翻了自家的房子。

  记者:“这是你家吗?”

  李锁:“对,这是我们原来的老宅子,这是2002年,就是2002年搞农家旅店,第一个把老房子推到,然后盖上这个2层,一共六百多平米的农家旅店。”

  刘丽坡:“真要是没客人来的话,这个投资不白投了,这么些钱呢。”

  记者:“多少钱?”

  刘丽坡:“60多万元。”

  李锁花60万元,修建了一座带独立卫生间,可以容纳50人住宿的“农家旅店”,当时这样的条件在蓟县都十分罕见。可是压上老本的李锁却发现全村光靠自己一家搞“农家乐”,引起游客的关注度有限,生意难以做大,他意识到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招揽更多的游客,于是李锁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乡亲们一起搞“农家乐”。

  张艳杰:“因为一般老百姓盖房干这个,一般资金太高。”

  王义平:“刚开始怕这个建筑物投资了,没客人 没客源

  在李锁的说服下,没人肯花钱对房屋进行改造,最后只有11户同意搞“农家旅店”试试看。

  李锁:“只不过是把那里面简单的收拾一下,换换新被子,新床单,然后草草的就接待客人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