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14:58 新民周刊
疯狂的石头: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这件翡翠镯头及由镯心打造的璧形佩饰价值2200万元

  一块在民间话语系统里属于石头的硬玉,并不具备在全球金融市场替代货币的流通性,却可以在中国古玩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马路边的地摊上制造神话,在近三四年里至少疯涨数十倍。同时,成千上万有“玉文化背景”的中国收藏爱好者敢于以身家性命抵押而冲进去。其中的奥妙真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撰稿·沈嘉禄(主笔)

  翡翠行情与亚洲金融风暴

  两年前,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全国热映,引起观众哄堂大笑。重庆工艺品厂厕所里偶然发现的一块翡翠,引来各路强人的搏杀。工厂方面期盼这块石头能救活企业,而江湖大盗则费尽心计要攫取它。这部颇具黑色幽默的片子,无情地嘲讽了故事中人。它以喜剧的形式,折射出当下无数中国人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丰富想象。那么,一块石头何以具有魔咒般的迷惑力?

  简单地说,远古时先人以贝壳、兽骨、树枝装饰自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具有了开采能力,中国人就“因地制宜”地玩起了玉。欧洲人玩的是宝石和钻石。独立发生的中国文明与玉的缘分是久长的,或者说玉见证了这种文明的产生与延续。早在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开始就玩开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一路玩到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汉唐宋和明清两代,然后是奔小康的今天,在时间上延续一万年之久,在涉及面上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再考察器物本身,则从祭祀通神的礼器玩到王公贵族的权力象征和佩饰、寻常百姓的避邪之物,越玩越精致,越玩文化内涵越深厚。在文物界还有人提出:除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之外,中国还应该存在一个贯穿时间更为漫长的玉器时代,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种器物,以文化的形态呈现,中国的玉文化是最经得起质疑的。比如最初的玉器已经出现了很高的美学形态,到了夏商周三代,从考古发现的遗存来看,文化内涵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器型之大气,绝对令人惊叹。特别是玉器的制作方法,至今还是令人着迷的文化之谜。在这种玉文化长久熏陶下的中国人,对玉器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崇拜冲动,更不要说痴迷于附着在玉文化上的种种信仰和神话了。再从人生境界上来说,君子比德于玉是一种潇洒。而备受磨难的中国人还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就以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来说事吧,中国人最先感兴趣的是翡翠而不是白玉。”城隍珠宝总汇总经理赵德华是一个在中国珠宝业可以呼风唤雨的“大内高手”,他入行时间长,眼光好,人缘广,专业知识丰富,现任城隍珠宝总汇总经理,又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协会副会长。在沉香阁路、丽水路这个中国最大的珠宝黄金商圈内的一间办公室里,他为记者梳理了一遍当下这波珠宝玉石上涨行情的经过。“翡翠是外来宝石,在中国人的收藏序列中其实时间并不长,是明代才进中国的,但经过清代和民国社会各阶层的玩赏,加上其稀有性和加工后的观赏性,在民间有了一个尊崇的地位。有两个人对翡翠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没,一个是慈禧太后,另一个是宋美龄,后者在官方场合一直佩戴翡翠饰品,仪态万方,光彩照人。”

  据上海文物商店一位老法师回忆,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市场上的翡翠并不多。原因是“文革”时为了创汇,文物商店将不少库存翡翠饰品通过广交会等渠道出境,当时的价格之低,今天的老法师一旦提及,都想抽自己的耳光。记者在90年代初还在文物商店里买到用清代翡翠加工的饰品,价格不贵。但此后的两三年里,翡翠的市场行情陡然蹿起。

  “这里有几个原因”,赵德华向《新民周刊》分析说,“国门打开之后,从缅甸引进翡翠原料比较方便了,原料的丰富直接导致产品的增多,使老百姓拥有翡翠饰品成为可能。第二个原因更直接影响到供求关系,那就是香港、台湾等地的经济出现繁荣,当时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商人也可以来大陆投资办企业,他们成了最有实力的客户,当然也不排除炒作的因素。到了90年代中期,翡翠行情达到顶峰。想不到紧接着亚洲金融风波骤起,翡翠行情快速跌落,在低谷惨淡盘整了10年光景。现在随着国内消费群体的增加和市场发育成熟,翡翠饰品又在短短三四年里探底回升,而且涨幅惊人。10年前足金每克120多元,现在的牌价是240多元,但翡翠翻番不止一倍。不过它只是从高峰快速跌落后的反弹,还没有回到90年代中期的水平。”

  身为当家人的赵德华每年要到中缅边境市场上去采办原料,这两年看到的情景也让他心惊肉跳。以前他看到国内商人合伙赌玉的话,一般投下数百万元,在当地就会当作新闻传遍四乡八邻了。“今年我在那里看到两个来自浙江的商人,分别投入1400万欧元(现在市场上更倾向用欧元交易而不是美元)赌了两堆原石,那么这个数字就达到1.5亿人民币了。这笔由几个人合股的巨资投下去,即使赌赢了,开发成产品再进入销售渠道的话,也要经过10年时间实现获利。由此可见,对市场最敏感、对成本核算最精明的浙江商人,对翡翠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这个过程隐含的信息相当重要,如果解读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珠宝商将原石开发后,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每年只做成一两件产品投放市场,而不会一下子投放造成饱和,表面上看他的资金流动性相当低,运作成本很高,不过他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获得补偿,那就是压在手上的原石,是可以确保每年增值的,这个道理就跟投资房地产一样,物业涨价部分一定大于银行利息。

  石头的文化含量

  有了以上文字的铺垫,那么读者一定能理解近三四年来玉的行情快速提升,有内在的和外部原因,也可以从翡翠的行情走势上获得参照。

  当下人们所说的玉,主要是指新疆白玉,新疆白玉被誉为中国帝王玉,因出产于和田,又称和田玉,其中以洁白温润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振峰的评估是:“新疆白玉在近20年里至少涨了1000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商品有如此骇人的涨幅。”

  赵德华对这个结论表示同意,不过他补充一点:“这个升幅不是在20年里匀速上扬的,而是在最近几年快速完成的。如果画成曲线图的话,会看到这是一根七十度的‘响尾蛇直线’。”

  若要分析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钻石、宝石、铂金等外来饰品的涨势也已经完成了第一波,而白玉的价值似乎刚刚被发现。其次是,同为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珍稀玉石,翡翠的涨势已经相当惊人,有人认为空间不大,而白玉的升势才刚刚开始。再次是,黄金饰品虽然也在涨,但黄金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加之它是天然的货币,牵一发必定会惊动全球金融市场。一个资本市场开放的国家在和平环境中单独提价,无疑引火烧身。还有一些原因也不可忽视,比如瓷器、字画、家具、青铜等古玩的价格已经很高了,而且赝品充斥市场,让爱好者防不胜防,作为投资的载体,风险在加大。而白玉过去是帝王们享用的,象征性很强,特别是那个乾隆皇帝,玩玉玩到不惜工本的地步,所谓的“乾隆工”,已经成为中国玉器加工的巅峰样本。上行下效,中国的玩玉者就越来越多,并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含量。今天人们收藏玉,很大程度上还考虑到材料本身价格的坚挺性,它缺少恒定的参照物,投资风险较小。所以说,升值空间已经打开。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赵德华提醒记者,“玉文化的核心发生区在中国,有8000年历史,同时扩散到亚洲,但涉及范围较小,有一定的垄断性。它在经济低迷时是不利因素,在经济繁荣时就转化为有利因素。也就是说,一定规模的资金就可以轻易炒上去。当今中国就具备了这个大环境和硬实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