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伤员紧急转运外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22:41 新华网

  这是史无前例的伤员大转移——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医院伤员爆满、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全国的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北京紧急制定转运方案,云南递上请战表,陕西报上申请书……为灾区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举手。

  5月18日,43辆大巴和近百辆救护车,满载着伤员由绵阳驶向重庆。

  19日,首趟转送伤员的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20日,首趟运送伤员的“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

  为了减轻转送伤员的疼痛,救护车司机尽量控制车速,把车开得更平稳;为方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为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航空公司拆除了机舱座椅,用绳索牢牢固定担架四角,防止伤员受气流颠簸之苦。

  “绝不让一名灾区伤员在沈阳出现危险!”这是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全院上下的共同心声。为了挽救其中一名伤员的生命,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为他专门配备了4名医生、3名护士,24小时轮番抢救、看护……

  到5月31日,四川地震灾区累计向全国20个省区市的340多家医院转送地震伤员10015人,为此出动了21次专列、99架包机以及万余次救护车和5000余名医务人员。这场全国范围的地震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同样成为抗震救灾中引人注目的一大壮举。

  用真情搭起新的家,为受伤的心灵遮风蔽雨;

  用爱心撑起一片天,让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5月31日,星期六。震后第19天。

  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安置了1000多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孩子。中午时分,穿着统一服装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拉手排着队来到食堂吃饭。他们的午餐是:一份米饭、两荤一素3个菜。

  几乎同时,在陕西省重灾区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的简易防震棚里,几十个孩子正在老师的辅导下,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做数学题,有的在复习语文……

  特大地震灾难,在瞬间吞噬了一切,让孩子失去了学校,失去了老师,失去了同学——

  孩子,孩子,孩子!成千上万的灾区孩子,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教育部门紧急应对,宣布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延期举行高考;对考上大学的孤残考生将免收学费,提供生活费补助;对没能考上大学的孤残学生,将实行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各地向灾区的孩子,伸出了温情的手——

  5月18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中心敬老院改成的爱心学校,来自彭州、都江堰、绵竹等重灾区的166名孩子在这里复课。

  5月29日,来自重灾区安县的500多名小学生,乘专列前往云南昆明,入读当地9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小学。

  在青岛,借读的60多名灾区孩子,被学校当成了宝贝;在北京,对灾区来的孩子减免学费、食宿费……

  一顶顶帐篷、一间间活动板房,成了临时教室。震后第6天,在灾区的许多角落,又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特大地震灾害,使4600多万人受灾,需要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到1400多万。“受灾人数比北欧5个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瑞典紧急事务救助署官员佩尔·约尔奈斯感慨地说:“中国此次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对受灾群众的安置提出明确要求。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各地区紧急行动——

  国务院决定在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为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

  3天后,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具体的救助政策。

  确保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发展改革委出台具体措施。

  及时将地方储备中成品粮油储备投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国家粮食局向各地提出要求。

  16.4万吨中央储备粮油紧急投放地震灾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立即部署。

  筹集并发出粮油14200吨——四川省粮食部门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血浓于水,手足情深。成都、北京、石家庄、上海、重庆……人们排起长队,捐款、捐物、献血,汇聚成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7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更以67亿多元的“特殊党费”,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真情牵挂。

  饮水安全,关系重大。

  一组组环保、水利、卫生人员紧急赶赴灾区检测水质,一台台移动制水设备和净水器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一包包饮用水消毒药剂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一辆辆送水车穿行在受灾的城镇和乡村……6月5日,水利部宣布,在基本解决四川灾区570多万人的应急供水后,将争取实现为受灾群众人均日供水20升以上的目标。

  这是一项万分紧迫的任务——

  灾区急需救灾帐篷!

  灾区急需过渡安置房!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要求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同时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首批建造100万套过渡安置房。

  受灾群众住的问题,牵动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层。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浙江湖州的帐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3天后,总书记又前往河北省廊坊市,考察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在一家家救灾帐篷和过渡安置房生产企业的车间里,机器不停运转,灯火彻夜长明。有的企业推掉了其他商业合同,有的企业紧急扩大生产规模,有的企业把员工中的共产党员组成了突击队……一切只有一个目标: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新家”。

  这是一组让人宽慰的数字: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00多万顶、被子470多万床、衣物近1400万件。在四川灾区,68100套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来自各地的大批过渡安置房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

  伤痕累累的大地上,又见袅袅炊烟;集中安置点附近,商铺重新开张;帐篷学校前,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古老的中国,经受无数历史沧桑,屹立不倒;灾区的人民,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更加坚强。

  悬湖、余震、疫情……一个又一个艰险,摆在我们面前;

  坚守、突进、奋战……一次又一次拼搏,灾区群众转危为安

  危险,并没有随大地的暂时平静而远离。

  山崩地陷,江河阻断。34处堰塞湖,成为悬在百万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自然显示出它可怕的力量!海拔2000多米的唐家山在地震中被削去一半,形成了一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米至124.4米的巨大堰塞体。奔腾不息的湔河在这里被死死围住,形成了一个最大可蓄水近3亿立方米的“天然悬湖”!

  余震一次次出现,雨在一天天下,唐家山堰塞湖的堰前水位也在一天天地往上涨,蓄水量很快从3000万立方米攀升到了2亿多立方米!

  北川告急!绵阳告急!!四川告急!!!全中国的心,都随着不断上涨的水位,一同悬了起来——“悬湖”一旦溃决,成都平原将不堪设想。历史上,曾有数万生命倾灭于震后堰塞湖的溃决,损失远大于地震本身……

  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始终密切关注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

  “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温家宝总理也对唐家山堰塞湖排危抢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6月5日至6日,总理又亲赴唐家山,实地指导抢险工作。

  险情就是命令!唐家山堰塞湖现场,一场排危抢险的战斗正式打响——

  临危受命,不惧生死。5月21日,20余名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

  由于天气原因,大型挖掘器械一度无法通过飞机投送。紧急关头,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800名官兵于5月25日组成突击队,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和锨镐,强行突进唐家山堰塞湖堰顶。

  情况万分紧急,堰顶就是战场——

  余震随时发生,飞石“哗哗”滚下,但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奋战、毫不畏惧。气温白天高,夜晚低;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许多人累得都难以站直身板,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锨镐,各种机械设备昼夜轰响……

  6月1日凌晨,排危抢险队伍终于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上抢挖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泄流槽,比原计划的时间整整提前一半!

  6月7日7时08分,泄流槽开始泄流。

  6月10日9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下降到742.18米。

  10日17时18分,被堰塞体阻隔了整整29天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顺利通过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频繁发生的余震,同样是对灾区群众的极大威胁。截至6月10日8时,汶川地震主震区已累计监测到余震11356次,平均每天390多次,其中5级以上余震27次、6级以上5次。

  5月19日,一条重要消息在四川等地的电视台滚动播出:“5月19日至20日汶川地震区附近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政府主动披露的余震监测信息,虽然给灾区群众的生活造成短暂困扰,但其中体现的政府对百姓生命的关怀,得到了灾区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往往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大灾之后,疫病流行,冷酷无情地夺去无数幸存者的生命。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中国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防疫如同救灾,同样刻不容缓——

  地震发生后,卫生部立即作出决定:医疗队中必须包括防疫人员,并调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卫生防疫队先期进入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

  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和卫生防疫等提出明确要求;

  农业部全力防控灾区动物疫情,加紧组织调拨消毒药品、器械、疫苗等防疫物资,紧急编制《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挂图》等宣传资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实地协调四川救灾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等问题……

  这样的情景在灾区随处可见——

  高温、烈日、潮湿、胶皮防护服密不透风……防化部队的官兵们冒着危险,每天都在废墟间穿行。汗水顺着头、身、腿汇聚到靴子里,每当脱下靴子,就能哗啦啦倒出两滩水来。

  这样的故事在灾区每天都在发生——

  不断发生的余震让四川省松潘县白羊乡再度与外界失去联系,大山深处乡亲们的卫生防疫问题十万火急。来自天津的王延让等防疫专家冒着大雨,爬过泥石流地区,连夜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紧急行军17个多小时,给村民送去急需药品……

  “覆盖,覆盖,卫生防疫人员一定要覆盖全部乡村!”这是命令,更是奋战在灾区的16000多名卫生防疫人员的共同誓言。

  历史,将忠实地记录:到5月27日,地震灾区所有的县、乡、村和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都已实现医疗救治、防疫监督、疫情监测和医疗卫生物资的全面覆盖。目前,灾区的疫情没有超过常年疾病的分布情况,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

  灾难,让人奋起,我们坚强面对明天;

  困境,孕育希望,我们用信念开创未来

  那一刻,让人不堪回首——

  大地摇动的一瞬,数万人失去生命,无数人痛失家园,

  2万多家工业企业受灾,500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停产……

  这一幕,令人感怀震撼——

  “既然活下来了,就要活得好一点!”在地震中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农民李成林,眼泪几乎流干。顶着烈日,这位四川安县花荄镇的老人又走进田里给庄稼打农药。

  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这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写照。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是在废墟上不断响起的生命壮歌。

  “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部署。

  把握先机的战略决策,环环相扣的推动部署,为恢复重建的顺利推展奠定了基础。

  迅即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第二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今年预算支出结构作出相应调整。

  6月5日,芒种。正是一年农事最繁忙的时节。

  四川彭州,地震重灾区。虽然房子塌了,虽然伤口还未愈合,新兴镇阳坪村村民程健依然一大早就下地插秧。

  “政府和解放军都在忙着救灾,我们不能闲着,田更不能闲着,可不能误了农时啊!”35岁的程健说,自己刚刚领到了政府发给的尿素,下周就准备给秧苗施肥。

  在地震灾区,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山寨边,妇女忙着采摘红透的樱桃;田地里,男人弯腰在收割成熟的油菜;废墟旁,老老少少一起晾晒金黄的麦子……

  只要双手还在,毁了的家园就一定能重新建好——

  6月2日凌晨3时多,天色依然漆黑。四川广元荣山镇高坑村的一顶帐篷里,杨孝莲起身到外面新砌的泥巴灶上生火做饭。当天,她的丈夫张必生要一早坐大巴前往北京,然后转飞阿尔及利亚打工。

  地震中,张必生家的4间瓦房全部垮塌,5口人无家可归。懂电工技术的张必生,被当地劳务部门组织去国外打工。这位朴实的农民说:“只要人还在、手还在,就一定能把塌了的房子重新盖起来。”

  抢修设备,恢复生产,沉寂数日的机器轰鸣声重新响了起来——

  位于四川绵竹市的东方汽轮机厂,是我国三大汽轮机、燃气轮机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地震中,许多厂房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地震刚刚停止,东汽的干部职工就在废墟中抢修设备、搜寻技术资料。5月17日,东汽风电机组开始恢复生产,沉寂了5天的机器重新响了起来;3天后,首批风电机组就发往山西、内蒙古……

  灾后重建,规划要先行——

  汶川、北川、青川;城镇、乡村、山谷……来自地震、土木、水电、环境、气候等22个专业学科的专家队伍,顶风冒雨进行现场调研,评估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对重建项目进行科学选址。

  再建家园,法制是保障——

  6月9日,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为灾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

  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重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灾后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江苏,绵竹;浙江,青川……

  它们,过去相隔遥远;它们,今天密不可分。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

  5月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心手相牵,倾力相助——

  江苏提前23天完成对口支援绵竹市的第一阶段抗震物资驳运任务;

  浙江计划接收3000名青川中职学校学生来浙就读,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浙江就业;

  山东调集精干力量,紧张抢修北川灾区道路,并组织规划、建设、地质等方面专家奔赴灾区,为恢复重建紧张准备……

  灾难,让人奋起;困境,孕育希望——

  特大地震发生5小时后,四川郫县红光镇的朱玉兰,在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顺利生下一名男婴。

  同一天,在彭州、绵阳、德阳等地的救灾帐篷里,一个个新生命诞生了。这个特殊时刻诞生的孩子们,许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震生。

  一个月过去了。朱玉兰的儿子徐震生已经会笑,在妈妈的怀抱里,在亲人慈爱的目光里……

  这是一个稚嫩生命迎接世界的方式。它似乎在告诉人们:灾难,毁不掉中国人的信念;明天,将由我们用双手去开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