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川政府重建:人员超编的新领导班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06:3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地震后的北川一片废墟 姚远 摄 人员“超编”的新领导班子 几天后,北川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杨勇又更加忙碌。绵阳增派北川参与抗震救灾的数百名干部中,有102名选拔干部将正式在北川挂职,工作时间至少1年。涉及法院、纪委、公安局等44个县级部门,曲山镇、擂鼓镇等15个乡镇。干部们大都延续其专业和所长。比如绵阳市房管局的涂涛,进入宣传部,他在部队干的就是政工。 6月6日下午3时30分,组织部门宣布,绵阳市102名选拔干部正式在北川挂职。三台县双乐乡副乡长袁武权,任县委办副主任。在被正式宣布挂职之前,袁已在北川奋战了20多天。14日中午1时许,他当时正组织人员在三乐乡修补水渠,三台县委组织部来电,下午3时需赶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到。袁匆匆赶回家拿了2件换洗衣服,立即赶赴绵阳。第二天8时,袁到达北川报到后,被临时分配在物资组开展工作,后又抽调至组织部。和袁一样,在被正式宣布挂职之前,大部分人已经在北川奋战多日。 得知“临时搭档”袁武权正式在北川挂职,梁茂使劲捏着袁武权的手说:“好好干!”梁茂来自绵阳市组织部人才科,他和袁武权同一天赶往北川增援。在被分配到北川组织部工作的这几天,两人主要负责协助北川组织部人事科科长杨勇采写、整理优秀党员干部汇报材料。期间,袁武权主动写了申请,请求留在北川工作,并获批准。梁茂属“借用”性质,因为除了参与北川的抗震救灾工作,原单位的一些事情还需要他做。来自北川组织部门的统计,和梁茂一样临时“借用”至北川的干部有数百人。他们大部分是市委组织部抽调来的。此外,北川县委组织部门及县级机关还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中“借用”了大量人力资源,他们很多人甚至没有“名分”。 就在更早的5月30日,由省委组织部下派的5名挂职干部已在北川报到。来自省委办公厅的郑荣,出任县委副书记;省民工委办公室主任赵克彬出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省建设厅住房公积金管理处调研员尹久亮,任县委常委;省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助理检察员周永杰和四川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程微梦分别任副县长。 78名获得提拔的干部及107名挂职干部“补充”到位后,他们和坚守抗震救灾一线的北川原有干部队伍及临时借用的干部,组成北川新领导班子团队。与地震前比,县委、县政府在补齐缺额的基础上,分别增配1名领导干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受灾乡镇各增加1名领导职数。“需要开展的工作太多了,因为许多干部属挂职性质,严格来讲不算超编!”王理效解释称。 尽管有大批干部提拔、挂职,组织部长王理效发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后备干部中,可供选择的人不多。以前10个选一个,现在基数不够,可能是两个选一个。 一个重要的招考方案,现已呈报省上。北川正着手给县、乡镇机关补充150名公务员。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名额,将留给曾帮助北川的志愿者。 “让他们先去赛马场上遛遛吧!”王理效认为,办事员和领导之间,需要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至于评估,至少还得再等两个月。 政府运作模式的渐变 民主集中→权力高度集中→民主集中 非常时期,北川提供了这样一个政府重建样本:最大规模地提拔干部,最大规模地接纳干部挂职,最大规模公招、“指挥部+政府临时办事处”的政府运作模式……从管理学上讲,北川经历了一个“民主集中———权力高度集中———民主集中”的渐变过程。 走向常态的政府运作 其实,在地震当天,北川县委县政府已做出应急反应。当时县委书记宋明正赶往成都开会,县长经大中已经坐在县委礼堂,他们立即组织幸存干部展开自救,随后,北川干部统一纳入绵阳市抗震救灾北川前线指挥部调度。 5月17日,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正式挂牌,下设8个组。幸存干部及挂职干部,分编其中。宋明和经大忠分别担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并负责统筹调度。两人后面总是跟着一串等待报告和请示的官员。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宋明后来索性搬张椅子坐在指挥部门口。“指挥部必须确保高效运转。最初几天,很多事情都是书记、县长说了算。”指挥部一名官员评价。10天后,灾后重建及受灾群众安置成为工作重点,指挥部重组了12个小组。 5月22日,北川在安昌镇设立临时办事处,由各部门分别派人值守。临时办事处各项工作流程,由指挥部确定。和权力相对高度集中的指挥部相比,临时办事处挂牌,表明政府运作模式逐渐恢复常态。 在宋明看来,北川政府的重建,前期曾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应急———变动———重建。从管理学上讲,北川经历了一个“民主集中———权力高度集中———民主集中”的渐变过程。工作中,事情太多,许多办事处工作人员同时要接受多头管理;有指挥员当战斗员的,有战斗员当指挥员的。 6月6日中午,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外的空地上,县委书记宋明刚刚坐下,一名副县长走过来请示。这名副县长负责北川辖区内数个乡镇的抗震救灾工作,因道路阻断,派往乡镇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同志面临很大的困难。 宋听了副县长的话,显得有些生气:“你是副县长,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请示我吗?”作为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宋明开始有意把这个团队引向正常状态下的民主集中制。 “大事情一定会通过常委会讨论决定,但一般的事务性工作,我们会把权力下放到各个小组。”宋明说。 值得期盼的崭新北川 50岁的余翠,刚去曲山镇的临时办事处,领了30斤米。这是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口粮。现在,去安置点领取救灾物资、每月300元的补助、打听最新的政策,她都能第一时间从政府获得答案。 地震那天,她扶着残疾的儿子,和人们从县城一路逃到了北川中学。那天,政府同样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忙于抢险救人,对他们实际已无暇顾及。 瓢泼大雨下了一夜。无处可去,空地上,人们披着一个茶厂提供的麻袋,互相取暖,拥挤着过了一夜。那一夜,她强烈希望感受到政府的存在。 第二天,部队开了进来,而九洲体育馆等场所也敞开。政府安排了上百名幸存的工作人员,在那些地方维持、帮扶。余翠一下车,就哭了,终于有落脚地了。 5月23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北川县委县政府临时办事处在安县安昌镇成立。消息像插了翅膀,在人群中流传。 老家在北川泡花村的陈光正,立刻赶车去了安县,他迫切需要一张救助证和一顶帐篷。余翠则去失踪人员登记处,登记下侄女的名字:李芝。一个亲戚去找教体局,给死里逃生的孩子开了一张转学证明。 在政府的努力下,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扭转。但背后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王琳的桌前总是一堆复杂的表格。他一边蹙眉凝思,歇下的右手,就一边往脖子上揉搓,“我们好多天都没有洗澡了。”王琳毫不掩饰地说,一出了汗,他就在身上搓,汗渍一搓就脱了。这似乎成了“潮流”,许多人闲下来,不由自主就会往身上搓。 站在擂鼓镇的山上,平坝里一顶接一顶的帐篷,就像一朵朵蘑菇,蜿蜒铺开。但太阳拉开一晒,要不了多久,帐篷里面的温度就飙升到40摄氏度。“就当是洗桑拿吧!”仍有男同志脱光了膀子,在里面午休。 食堂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最初,他们只需准备200份盒饭。现在,这个数字翻了一番。早上是稀饭、馒头,中午、晚上是干饭加两个菜,有少许肉。一日三餐,都是这个搭配,长久未变,“腻了?就去泡方便面。” 通常,民政局的办公室要到晚上12点过后才关上。熊廷银正在琢磨,哪天早上3点就起来,打一份文件,“那么早,就没人抢电脑了。” 6月6日,挂职干部动员大会开始。天飘着细雨。102名来自各地的干部,昂着头。 “一个崭新的北川,一定会站在我们面前!”动员会结束的时候,对着面前这拨北川重建的基本力量,一名来自绵阳市的领导伸出手,握成拳头,在空中振臂一挥。本报记者 孙鹏 辜波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