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大路线带你品味台湾观光游(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08:59 国际先驱导报
在台湾人心目中,郑成功不仅是“开台圣王”,也是民族英雄。 桃园除了“两蒋”陵寝,还有许多蒋介石的遗迹。 鹿港又称“小泉州”,是早期开台先民们泊舟登岸的地方。图为鹿港街头的灯笼店。 【作者】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李寒芳 足迹早已踏遍世界的大陆客,为什么对“台湾游”依然如此怦然心动? 因为,那一方土地上,总有一些历史和时空变幻的余音,让我们梦萦魂牵;总有一些都市情怀和乡土气息,让我们感叹似曾相识;总有一些跨海传唱的人文景观和掌故,让我们不惜千里追寻 历史怀旧之旅 ——从郑成功到蒋介石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台湾近现代史中“过江名士多于鲫”,难以列数,但有两个人的名字却打下最深的烙印。 一位是“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他开启了台湾近代史的源头;另一位就是“兵败逃台”的蒋介石,虽然其是非功过仍待后人评说,但他苦心经营台湾26年(1949年~1975年)的光阴却不容抹杀。 由于时间缘故,记者对这两位在台足迹未能一一游遍,而是探访了他们在台湾最初和最后的印记。 台南安平:夕照与炮台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这一年,郑成功出生。1662年,郑在成功收复台湾后病逝,其时不过38岁,因此台湾人常说:郑成功为台湾而生,并称他为“开台圣王”。在台湾,到处建有纪念他的郑成功庙、延平郡王祠、开山庙,规模最为盛大的自然还是开台所在地台南。 踏上寻访历史遗迹的第一步从赤嵌楼开始。赤嵌楼即荷兰人窃据台湾时建造的“普罗民遮城”旧址,当地人民称作红毛楼。因城楼砖瓦均为红色,又叫“赤嵌楼”。走进赤嵌楼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名为“郑成功受降图”的青铜雕塑,活灵活现地讲述了1662年2月1日的这场受降仪式。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扬帆东征,九天后,船队从台南鹿耳门登陆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收复了赤嵌城。当时的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断然拒绝,攻打揆一盘踞的“热兰遮城”(今台南市安平区)。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投降书。 赤嵌楼的身份曾几经更迭,从郑成功时代的“承天府”、其子郑经的军火库,到后来光绪年间毁于地震重建。如今的赤嵌楼已经寻觅不见荷兰城堡的踪影,代而取之的是文昌阁、海神庙和蓬壶书院这些中式亭梁画栋。楼内陈列着荷兰人投降的条约书,以及郑成功与荷军作战的海图等珍贵历史资料。城楼下排列着九座巨大贝屃碑趺的石碑,为乾隆所赐,上面刻有乾隆亲撰的碑文。赤嵌楼的楼上,尚有巨炮及瞭望台的遗迹。 赤嵌楼濒临大海,清初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涛可直达城楼下,红色的砖墙在夕阳夕照下与海水印照,人称“赤嵌夕照”,曾为当时台湾八景之一。但是记者到达时尚是正午,而且如今的赤嵌楼距海岸线更有一段距离,只能遥想“赤嵌夕照”的妍丽风姿。 赤嵌楼边尽是热闹的小吃一条街,云集着棺材板、蚵仔煎、碗粿等各种台湾名小吃摊点,很多店铺还打出“三立电视台来访”“TVBS报导”的招牌招揽顾客。在一家名为森茂碗粿的店里还看到,墙上挂满了曾经慕名来访的名人签名的碗,甚至在里面还发现了马英九的名字,有一家名为“小南米糕”的店还挂出“阿扁与马英九赞不绝口”的横幅。 记者来到位于台南市土城圣母庙西侧的郑成功纪念公园,据传此处为郑氏大军踏上台湾的第一落脚点。公园修建不过20年,除了“民族英雄郑成功鹿耳门登陆纪念碑”、郑成功铜像和一些凉亭建筑外别无它物。或许是日落西山的缘故,偌大的公园只有我们一行四人前来凭吊,显得冷冷清清。 公园毗邻香火鼎盛的鹿耳门天后宫,这里与郑成功也颇有渊源。相传郑成功在攻台前,曾经焚香祈求妈祖平风息浪相助,1661年4月30日子夜,船到鹿耳门线外,果然潮水加涨丈余高,使兵船畅通无阻,一举攻下赤嵌城。战后评功时,郑成功钦定:妈祖平息风浪厥功甚伟,令荷兰教堂改为“天妃宫”供奉妈祖神像,以志护海女神功绩。天后宫里看管香火的人告诉我们,庙中正殿供奉的一座“黑脸妈祖”塑像,就是郑成功登台时随船而来。天后宫气势磅礴,斗拱彩绘、飞檐翘角极尽精彩绝伦之能事,整座建筑楼群一路逶迤延伸至鹿耳门溪出海口。 阅尽了喧闹古城,再回走登陆之路。三百多年后,风帆已逝,战舰远离,曾经商帆云集、鼓角铮鸣的鹿耳门,如今幻化成盐田、鱼塭,唯见海面波光辉映、风浪不兴。 桃园大溪:伤痕与再生 慈湖俗称埤尾,位于桃园县大溪镇,是一座人工水库,分前后两湖,以溪水相通。当年蒋介石因此地景色清疏宜人,与他的老家浙江奉化相似,遂取名为“慈湖”,以纪念慈母王太夫人。蒋介石逝世后,灵柩奉厝于此,这里也安置着其子蒋经国的遗骨。 “蒋介石去世的那天是清明节的深夜,大雨滂沱,那天慈湖的溪水全部涨起来连成一片……最头疼的是拍蒋公葬礼,为了维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能够打闪光灯,我们只能支起三角架,慢慢地拍。”在慈湖大门外,亲身经历过“两蒋”时代的《联合报》记者吴先生为我口述历史。 不过可惜的是,慈湖陵寝在去年10月就因民进党当局撤去驻守宪兵而被迫关闭,我也只能止步于绿顶黑柱的大门外。好在陵寝外的雕塑公园云集了141座蒋介石雕像,仍可以参观。这些塑像原本散落于台湾各个角落,陈水扁在任时以“去蒋化”为名推行“去中国化”,遍拆全台蒋介石塑像。颇具眼光的桃园县政府彼时却“逆风而上”,收集起这些废弃的蒋介石塑像,串联县内“两蒋”景点力推“两蒋文化园”之旅,未雨绸缪开放大陆游客后的商机。 这些塑像涵盖了蒋介石各个时期的形象,既有北伐战争时期跃然马上的勃然英姿,也有冥思的半身塑像,不过最多的还是大小不一的手拄拐杖立像,塑像背已佝偻,想来描述的是来台以后的蒋介石形象。 最吸引眼光的,反倒是一座半成品,这座半成品原本是台湾最大最精美的一座蒋介石铜像,位于高雄。去年3月13日上午,高雄市政府完成“中正文化中心”改名,去“中正”二字,晚间即拆除中心内的这座雕像。拆除进行了一天一夜,不少民众痛哭流涕甚至下跪抗议,却没能阻止这场“大卸八块”的活动。这座塑像被拆成了200多块运往慈湖,记者3月所见时,铜像已经装好大部分,但仍可见这座“巨人”伤痕累累破损斑斑。不过4月5日,铜像设计重组完成,重现“两蒋文化园”,并命名为“伤痕与再生”。 记者在今年3月擦肩而过的另一大景致——“三军仪仗队”也已在6月重回慈湖,负责陵寝内部守卫,届时在假日、重要来访及“两蒋”诞辰等节日,人们又可以看到“仪仗队”的表演。封闭半世纪的军事管制区——后慈湖也将从6月19日起开放,与前慈湖相邻的后慈湖,由于具战时指挥所功能,自1964年设立5幢战备办公室以来,长年均为管制进入的神秘地带,鲜有游人一窥此地庐山真面目。 访完慈湖,记者又来到了位于大溪东南方的角板山行馆,这里清雅幽凉素有“台湾小庐山”之称,且毗邻石门水库,齐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在台湾时,蒋介石喜爱其四时花木扶疏、绿水绕山,常常携宋美龄来这里小住。整座行馆房屋由四栋白色的素雅房屋组成,陈列着大量蒋介石家族的照片和手稿,略略补齐慈湖之门不得入的遗憾。7月4日后的大陆观光客来桃园则可以一路从大溪宾馆、头寮陵寝、铜像公园,到后慈湖、角板山行馆,细细追寻蒋介石在台的踪迹。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