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受天气场地等条件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17:1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困难再大 也要保证受灾群众按时入住

  由于天气、施工场地、施工条件等方面的客观约束,我市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很多困难。我市是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加快建设速度的?昨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我市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的牵头部门——市建委副主任孙明。

  我市共需安置房23.4万套

  记者(以下简称记):汶川大地震后,成都的受灾群众共需要多少过渡安置房?

  孙明(以下简称孙):根据对全市房屋受损情况的详细排查统计,全市城镇和农村共有109万人、28万余户急需过渡安置。其中,通过受灾群众签字盖印确认,有18万户需要政府提供过渡安置房,10万户选择自建安置或投亲靠友。由政府提供安置房的18万户受灾群众需要过渡安置房21.4万套(包括厨房、厕所等公建配套约3.4万套),另外,学校和医院约需2万套。因此我市安置房的总需求合计为23.4万套。

  记:目前,整个过渡安置房建设进展如何?

  孙:我市的过渡安置房建设分成三个方面。首先是8个兄弟省市来蓉援建过渡安置房,截至6月24日,已确定了1914处过渡安置房建设点位,共有1240个点位完成场地平整;过渡安置房材料已运到待安装的有68995套,已完成安装待交付40468套,已验收移交50077套,已安排入住5996套。二是截至6月24日,我市的市、县两级政府共统建了过渡安置房11133套。三是农民自建完成能够安全过冬和正常生活的过渡安置房24226套。

  天气、施工场地和条件是“拦路虎”

  记:我们了解到,虽然在6月18日我市就提前7天完成了首期6万套安置房的建设任务,但在整个工作中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具体是哪些方面?

  孙:一个是目前的高温天气。近段时间来成都的气温一直都居高不下,并且将持续到7月份,这对人的体能会造成很大的消耗。另外,在施工条件上也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说在主体施工和配套设施建设上,水和电这两个因素都是必需的,但许多受灾地区的水、电、气和通讯管网都在地震中受了重创,水、电根本就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场地平整方面,一些受灾场镇确定的安置点上,废墟清理任务非常艰巨,要把几米、十几米高的废墟清运走,再腾出场地进行建设,有很大的施工难度。一些在山区的安置点施工面积比较狭小,工程初期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具能勉强进去,但等房子修好后施工面积进一步缩小,机具就进不去了,只能靠人工作业。

  克服困难,保证让群众8月1日前入住

  记: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呢?

  孙:哪怕困难再大,也一定要保证所有受灾群众在8月1日前全部入住过渡性安置点。我们一直坚持实行几大协调机制:首先是建立水、电、气配套协同机制,尤其是加大对电力的协调,保障工程和进住居民的用电需求。其次是建立运输保障机制,专人负责安置房材料的二次运输协调,保障及时运输到位。还有就是建立成都市安置房建设协调小组与援建单位、受灾区县的定期例会制度,做到信息互通,共同推进工作开展。

  我们也想了许多办法。安置点本身的电力设施条件如果满足不了工地上的用电需求,电力部门就自己组织一批发电机,也有很多企业自发捐赠发电设备,保障施工机器不停下来。用水方面,比如彭州龙门山镇一个安置点,因本地的自来水管网受损很严重,我们就协调相关部门从几公里外引了水过来,满足施工需求。

  下一步,我们一是要搞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保证建设所需的燃油、电力、运输等基础条件。同时,按照“建成一批、验收一批、移交一批、入住一批”的原则,加快已建成安置房的验收移交工作,确保6月25日前所有已建成过渡安置房验收移交完毕,安排受灾群众及时入住。本报记者 胡锦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