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边境线禁毒:云南临沧背毒村艰难转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02:52 第一财经日报
位于临沧市永德县的班老村是一个普通而又典型的云南省中缅边境村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和其他边境村寨一样“种一坡,收一萝”、“种一窝,收一棵”;说它典型,是因为贫困的村民用背篓为毒枭运送毒品,2004年以前109人被捕,33人被判死刑,“背毒村”的恶名由此而来。 据公安部门掌握的数字,2004年以前,全国有1/10的毒品来自云南省临沧市,而临沧的毒品一半来自班老村所在的永德县。不过,2004年以后,班老村的村民开始了艰难转变,他们希望脱“毒”转型。 在第21个禁毒日前夕,《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前往云南省临沧市的耿马、永德及镇康三个边境县,沿着150多公里的边境线,采访边境线上的禁毒情况。 “背毒村”的复杂生态 从永德县到班老村,熟练的司机开车也要将近4个小时,一路上大弯连着小弯,条条路在拐弯的时候都能折个回头,曲曲弯弯,像排列好的几何图案,当地司机称为“回头望”。 村民杨林强介绍:“班老村管辖14个自然村,98%是山地。交通闭塞、道路不畅一直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接着,杨林强苦笑着说,“我们村是因‘背毒’而出名的。” 据公安部门掌握的数字,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4年底,班老村村民因替境外毒贩运送毒品109人被逮捕,33人被判死刑,分别占全村人口的2.5%和0.7%。 14岁的沙春兰(化名)去年才在大理的监狱里见到了父亲沙李军。这是他关于父亲全部的记忆的唯一来源:光头,话不多,一直在哭。他跟沙春兰说,“你要等爸爸回去。” 沙李军还有4年的刑期,他因背毒被捕判了死缓,后来改为无期,再后来改为12年。他入狱时,沙春兰2岁,弟弟沙老二才2个月。随后妈妈改嫁,兄弟俩被奶奶抚养大。崩龙寨村民因背毒,给后人留下了4个孤儿。 班老村全村33人因背毒被判死刑,也留下33个单亲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丧失,使得这些原本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直到2003年,班老村人均年纯收入才380元,人均占粮259公斤,“只要给钱,啥都干。”其实村子里也有土地,政府也曾经扶持村民种过芒果、龙眼等经济作物,只是缺乏有效指导,最后大部分种苗死去,没有收获一分钱。 贫困使得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村民只能贷款过难关,更多的村民选择民间高利贷。“借100元月息6到9元,若借500元的高利贷,按月息6元计算,一年利息为360元,加本金第二年为860元;第二年年息就是619.2元,年底连本带利就是1479.2元……以此类推。”大寨村民鲁李军因借高利贷无法偿还,自己承包的土地被抵押给他人耕种,夫妻俩只好每天给人打工,来维持四口之家生活。 事实上,在当时条件下,即使农作物有收成,也难以运出来。班老村曾经是保山、大理及内地通往缅甸的贸易古道之一,但后来逐渐衰落,通向很多村寨的公路,只能干季通车。2003年以前,忙兑自然村的老人和小孩,甚至没有见过汽车是什么样子。 这造成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全村3000多人口竟然有1100名富余劳动力,绝大部分人选择留在本地或者到缅甸去打工,“很容易被毒贩毒枭拉下水”,永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杨富调查后得出结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