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角色转变:从对台军事前沿到合作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00:01 中国经济周刊
福建角色转变:从对台军事前沿到合作平台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有人说,福建之于台湾,相当于深圳之于香港。

  当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示范效应,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香港回归搭建了一个与内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天的福建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等方面,福建正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双方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五缘之亲”,但从当年的“军事前线”,到如今双方步入交流与合作的黄金时期,可谓“一路坎坷”。

  “福建曾经深受前线之苦。”因为当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前线”角色,让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同为沿海地区的近邻,如江苏、浙江等地。现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让福建已从战场走向市场,从军事前线变为经济前沿。

  新机遇定位新角色,新角色选择新路子。“9.8投洽会”、“海交会”、“6.18交易会”……在福建举办的这一系列旨在突出对台经贸、技术和人才等交流的经济活动和展会,不仅为福建破解自身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机遇,更为促进和改善两岸关系搭建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合作平台。

  “两岸交流除了制定宏观政策外,也需要平台的推动、落实。”“如果没有平台,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交流平台”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地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张娟娟/福州报道

  6·18,两岸科技人才大对接

  2008年6月,注定让历史铭记。

  中断10年之久的海协与海基两会复谈成功;6月13日正式就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纪要、协议;7月4日6时31分,首班两岸周末包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赴台。

  6月18日,一场两岸人才、技术交流与对接的大戏拉开帷幕: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在福州召开,项目对接、技术荟萃、人才云集、资本汇聚……

  海峡两岸已不再局限于贸易投资交流,开始了科技人才的交流;海峡两岸的交流从来没有这么深、这么近……

  “突出‘海峡’概念”

  迄今为止,6·18已经举办了六届。

  2003年,第一届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召开。“当初就是为了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的需求实施对接,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年,即2004年,福建省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因为福建与台湾本来就有“五缘”之亲: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福建省提出“以发展求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增进闽台两地的良性互动,加快构筑促进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这一思路得到了海峡对岸台湾产业界的热情呼应。

  6·18顺势而为,有意识地邀请台湾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企业,以及民间发明人协会等等前来参会,对接的项目逐年增多,效果逐渐显现。

  林锡能介绍道:“去年,省委卢展工书记指出,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名称已经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内容,必须要提升理念,突出‘海峡’概念。于是,6·18从本届起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据记者了解,本届6·18,参会的台湾嘉宾达到480多人,对接项目57项,投资额达到11.5亿元,有关两岸交流合作的各项论坛和活动达19场。6·18更名后的效应已经初步体现。

  “福建与台湾合作方向是海峡经济区”

  就两岸经济合作而言,福州市常务副市长梁建勇指出:“未来应该是两个高端经济板块的合作。福州市刚刚与台北市签订了经贸合作的共同声明,从七个方面进行合作。我认为福建和台湾合作的发展方向就是海峡经济区。”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副行长李俊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道:“过去,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差距。但随着30年改革开放,大陆与台湾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方面,台湾也要向大陆学习。”

  “台湾和福建建筑业界有很多共同语言。”在6·18展会上,金门建筑师公会理事长吴建忠说:“两地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走在闽南的街头,两边的骑楼就像在台湾街头。台湾建筑师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苦于台湾土地资源紧缺而难以实现。但有了福建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得以更大程度地发挥。”

  而第一位将多宝鱼引入中国、并形成45亿大产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给本届6·18带来了“花鲈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技术”,并将在福鼎市落地生根。当记者询问这个技术对台湾是否适应时,雷院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台湾与福建同根同缘,地理气候并无二致。

  而梁建勇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我认为福建不应该是泛珠江地区,也不是泛长江地区,而是海峡经济区。福建和台湾天然一体,无法割裂。”他认为,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那些跨国公司在设置机构时,大可不必在上海或深圳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而应该是在福建设总部管理台湾业务,或者在台湾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

  永诚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述廉也正有此意,他已经在大陆从事了8年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在6·18展会上,他表示:两岸“三通”后,将要把大陆的总部挪到福建。“在这里,我可以上午来福建,下午就回台湾。”

  从“项目对接”到“人才交流”

  记者了解到,本届6·18共举办了79场论坛、对接会和签约会。福建省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征集和对接。组委会办公室重点征集福建省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填补产业链空白、延伸产业链的技术需求,以及福建省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据统计,本届6·18共征集项目成果5375项,对接项目高达4685项。

  除此以外,今年6·18还开设了“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会”、“第六届海峡青年论坛”等分会场。

  其中,“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会”,由福建省劳动保障厅、省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等联合主办,已经将目光从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向了人才培养。来自台湾的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专门出席了本会,足以说明其重视。

  台湾中华技术人力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南亚技术学院职业训练中心首席顾问谭仰光,也前来参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他说:“台湾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体系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我们希望借助于6·18这个平台,将这种经验传递给福建,让福建的技能人才队伍能得以提升和锤炼。”

  “我们应该为职业技能人员同样开辟一个上升通道。”谭仰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那曾有一个学生,从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在国际技能大赛上拿了金奖,结果他又赴美攻读了博士。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过硬的实践水平,他成为了一名最优秀的技能教师。社会发展需要这样全面素质的人,我相信内地也会出现这样优秀的人才。”

  “从制造业到高端服务业的融合”

  就市场竞争而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梁建勇语出惊人:“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而供应链就意味着是区域内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但一直以来,大陆各地在吸引台资时比较注重制造业,而那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端服务业,譬如金融、保险、物流等,并没有同幅度、同规模地吸引过来。甚至可以说,两岸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局面尚未打开。

  在台湾,服务业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三;但在大陆,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高端服务业却严重“短腿”。因此,高端服务业应成为今后两岸产业整合、推进产业升级、构建产业共同市场的战略重点。

  6·18海峡两岸财富管理高端论坛就搭建了双方交流平台。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陈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福建愿意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曾作为福建银行业代表赴台湾考察,所见所闻让陈石行长印象深刻。台湾有一家银行的理财旗舰店,门总是关着的。他们没有传统的门市柜台业务,却有着四个先进的信息系统:“财富导航系统”、“气送式无柜台银行系统”、“快速存缴款引领系统”和“客户排队系统”,以及最优秀的理财专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理念是“把最有价值的客户摆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而通过气送式管道将现金送到后台,让点钞等操作远离客户视野,“无价值的活动不必展现在客户面前”。陈石坦言:“这种打破传统、前后台分开操作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取经回来后,陈石行长立即在内部掀起了一场“理财革命”,力求将对岸同业的先进经验“移植”过来,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理财平台的建设。福建省已经建立了19家理财中心,并实行垂直管理。有189家分支机构设置了335个开放式理财柜台。目前,中行福建省分行正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筹建四家更高级别的私人银行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争取今年底之前全部投入营业。

  陈石行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台湾银行业与国际接轨较早,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大陆同业借鉴。但近年来,大陆银行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前景不可限量。”

  不过,两岸服务业的整合发展,尚有赖于双方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与细化,诸如再度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优化服务业投资环境,实行更加便利的金融对接制度等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