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主席:两岸交流需要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00:01 中国经济周刊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没有平台,两岸交流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张娟娟/福州报道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来到了6·18。

  当天上午,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专场在福州市金山展览城二楼召开。

  郁慕明主席端坐主席台,发表了一席短暂的讲话后,开始授荣誉牌匾,发荣誉证书;后来主席台变成签约席,一个个协议在签订……一批批人员上来了,又下去了,而郁慕明始终站在那里,平和而沉静。

  当主持人宣布签约会结束时,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

  各路前来参会的媒体记者们纷纷扛着“长枪大炮”,不约而同地涌向了主席台上的郁慕明。正欲离去的郁慕明顿时被围得“密不透风”。面对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这位忠厚长者始终站着,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大会工作人员几度催促,记者们才心有不甘地散开,郁慕明终于得以走下主席台,参加下一场活动。

  尽管不忍再度打扰,但机会难得,本刊记者再次拦路采访。还是那副“郁式微笑”,还是那么平和、沉静。

  “小诸葛”与“政坛斗鸡”

  岁月的洗礼,似乎已经看不见这位政治家往日的“锋芒”。1992年,郁慕明当时还是国民党成员,在国民党大会上,“炮轰”李登辉为首的主席团;曾经与陈水扁、吕秀莲等无数的政治“对手”有过精彩过招。朋友称他为“小诸葛”, 对手则指责他为政坛“斗鸡”。

  不过,让《中国经济周刊》感受深刻的是,在这位68岁老人的身上,对两岸统一,他满怀热情和希望。

  2006年,继连宋访问大陆后,郁慕明也开始了“民族之旅”。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其会见时指出,新党是台湾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自成立以来,新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立场,始终高举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分裂国土、主张和平统一的旗帜,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郁慕明说,从广州的黄花岗、南京中山陵,到大连万忠墓,到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感受到了中国过去的那段历史,也更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两岸关系,既需要政策,也需要民间推动和落实

  当《中国经济周刊》问道:“对刚才召开的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专场,您有何感想?”他回答道:“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有利于两岸互补,将台湾比较成熟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嫁接到内地,促进内地技能人才群体素质的提升,将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过,他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道:“之所以关注人才培训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政前就是一位医学院教授。”

  原来,教书育人是郁慕明的职业情结。1969年任国防医学院生物形态系讲师,1981年惜别台北医学院解剖学科教授。多年的教书生涯,让他对教育情有独钟。

  谈及几天前刚刚完成的海交、海基两会复谈。郁慕明认为,两会复谈不仅仅在于取得的具体成果,更在于它标志着两岸关系从紧张对立转往和平发展。他指出,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不仅有助于台湾经济,更能拉近两岸民心,促成更多合作,增进同胞福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提到6·18的作用,郁慕明指出: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除了执政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还要有民间力量的推动和落实。这就需要构建相应的合作交流平台。倘若没有平台,两岸交流就是一句空话。两岸交流,交流什么,怎样交流,最终要靠项目说话,才能落到实处。6·18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了这样的平台,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就具体化了。

  《中国经济周刊》问道:“第二次出席6·18的感受如何?”他指出:6·18一届办得比一届好,一届办得比一届大。两岸合作的项目,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会有越来越大的提升。大陆与台湾各有所长,通过平台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合作,必将使两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

  两岸交流 常年对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张娟娟/福州报道

  6月17日,6·18在即。走在福州的大街上,满目都是宣传的标语:“三天盛会,常年对接”、“6·18永不落幕”等等,让人感受到福建举全省之力举办盛会的热情。

  6月20日,在第六届6·18三天展会即将结束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

  “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各地举办的展会很多,但都是集中几天就结束了,而6·18的口号却是“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和“永不落幕”等。请问,福建6·18怎样做到名至实归?

  林锡能:6·18作为福建省一项大型活动,发展到今天,经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打造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品牌平台。

  不久前,省委常委会在研究第六届6·18筹备工作时,明确指出:6·18自创办以来,始终突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提高产业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始终突出项目带动,成为与会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展示作为的重要平台;始终突出要素集聚,为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创造条件,成为各方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这是省委对6·18的评价,更是对我们的勉励和鞭策。

  本届6·18,共组织了论坛、签约和对接专场活动共79场,各参与主办的国家部门,福建省各厅局、各市县区主动作为,唱好各自的一场又一场大戏。不仅如此,其他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这种由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展会上也组织了一场海西创意产业发展论坛。还有机械工业研究会,也是由退休老同志组成。他们常年不间断地组织了一批批台湾机械方面的专家、企业家来福建,与省内的企业对接。我想,这都可以说明6·18的魅力之所在。

  6·18品牌的含金量不仅在于三天盛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常年对接。正如张昌平常务副省长所说,6·18已经做成了“365”。我们就是要做到常年对接。这是6·18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魅力。

  从去年6月21日到今年的6月20日为止,6·18日常对接活动就超过了140场。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这是我们每届6·18取得成功的基础。

  不过我需要作个说明,6月20日,我看有电视报道说,本届6·18第一天签约多少项,总投资几百个亿。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一天的成绩,而是我们从去年6月21日到今年6月20日的成果。

  从6月21日起到明年的6月20日是第七届6·18的工作年度,我们将继续按照“365天,天天都是6·18”的要求,开展6·18的项目征集、对接工作。

  “6·18是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周刊》:您刚才谈到了6·18的独特性,除了常年对接外,6·18与其他展会还有何区别?

  林锡能:其他展会大多是做展会经济,通过举办展会赢利,而我们的6·18是服务平台,是在投钱。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平台,为福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实实在在地做事,让科研项目实实在在地落地。

  就6·18而言,我们有相当的资金投入。

  首先,每年展会,福建省政府要承担与会嘉宾在榕期间的食、住、行全部费用。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其次,自2003年以来,我们还以专项资金形式扶持好的落地转化项目,每年资金规模约一个亿。

  再次,政府还为一些好的项目提供贷款贴息。政府为企业担保得到银行贷款,并且承担利息。银行因为有政府的担保,也乐意贷款。这些资金将起到类似“种子基金”的作用。

  不过,无论是专项资金还是贷款贴息,我们都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政府审批时,会综合考虑两项条件,一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是否处于国内或者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项目的关联度,也就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改进”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6·18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明年改进和完善呢?

  林锡能:第六届的落幕就意味着第七届的开始。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了解,我个人认为至少在三个方面可做进一步改进。

  第一,需统筹规划各项专场活动。今年举办的活动场次比较多,有个别与6·18的主题不是结合得很紧,时间安排上也不是非常合理。

  明年,我们将考虑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活动针对性,使各项专场活动与展会在功能上实现互补。

  第二,考虑邀请一些经济研究方面的专家来参会。

  因为6·18归根结底是为海西区经济发展服务,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海西经济发展无缝对接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三,进一步开源节流。从开源方面来说,今年我们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明年可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从节流方面来说,今年我们就大力提倡不做表面文章,多做实事。

  譬如,我们有9个地市展馆,往年一个市花费15万到20万,今年由我们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布展,一共才花了30万元。明年我们在展会形式方面还要进一步创新,努力做到气氛更加热烈,但经费更加节俭。

  63名院士齐聚6·1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 张娟娟/福州报道

  在今年“6·18”,当走进福州金山展览城时,一眼就能看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那两个醒目的展位。6·18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吸引了我国最顶级的科研院所,吸引了最顶级的科学家前来参会?走进6·18组委会办公室,走进福建省院士办,我们试图搜寻一些答案。

  “闽籍院士海西行”

  “全国两院院士在位1400多人,闽籍的有130多人。按照人均比例来说,闽籍院士人数在全国居于前列。”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介绍说。

  他说,闽籍院士有着深厚的报效家乡的情结。但长期以来,因为两岸关系,福建一直深受“军事前沿”之苦,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迈开。“福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少,大型企业也不多。福建学子毕业后,因为回乡无用武之地,便在省外就业。现在这批人都已经功成名就,报效家乡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让福建经济迈上了第一级台阶。而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为福建创造了发展的最好机遇。叶顺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福建是军事前沿,是诱敌深入的口袋,一直处于台海局势的最前沿。从建国到1978年,国家仅仅投资了18个亿。海西经济区的提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福建从军事前沿变成了经济市场。”

  而在福建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科技的强大推力。于是,一面是闽籍院士的报效家乡的满腔热情,一面是家乡的迅速腾飞对科技的渴望。“闽籍院士八闽行”自2002年起,拉开了一年一度的序幕。而伴随着海西经济区的提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议改为“闽籍院士海西行”。

  据了解,院士们来福建主要从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院士们将科研成果拿出来,在福建找到对接企业,让它们化为生产力;第二,有些企业有技术难题,需要院士“指点迷津”;第三,为福建高层领导做学术报告。院士可以传递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理念;第四,为福建穷乡僻壤做科普报告。

  两院首次同时参与主办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样一件往事。

  他于2005年12月接棒6·18。2006年3月,他来到了中科院,商谈联合主办事宜。一听来由,对方相关负责人一口回绝。“我们做学问的人,做事不是这种风格。除了深圳高交会、上海科博会等,我们一概不去。”他只好无功而返。

  于是,福建省卢展工书记和黄小晶省长亲自和中科院领导沟通。林锡能再三登门拜访、汇报。那位负责人终于松了口,“既然这样,我们就尝试联合办一年吧,但不作为惯例。”

  2006年,第四届6·18,中科院首次参与主办。

  一年过去,2007年3月两会期间,林锡能又去拜访中科院,再次邀请联合主办。一年下来,中科院下属80几个科研院所,其中50多个都参与了。对接的项目,福建省发改委拨出的扶持资金等在材料中都一一列出。那位负责人非常满意,“我们继续参与主办没问题,你们这个会和其他的展会不一样,中科院一定会全力支持。”

  林锡能还向记者透露,就在前几天,中科院还和福建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是参与主办6·18。中科院将动员更多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来参加6·18,推动福建的科技成果转化。

  叶顺煌也告诉了记者有关工程院的故事。在去年9·7厦门海西论坛上,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对前来参会的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发出邀请:“6·18中科院来了,我们也欢迎工程院来啊!”

  今年6·18,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首次同时参与主办。这意味着6·18得到了全国两大最高科技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带来“五大亮点”

  据悉,本届63名院士,有41位非闽籍。叶顺煌告诉记者:“截至到去年,我们邀请院士达291人次,专家229人次。征集项目有800多项,签约46项,投资达到128.6亿。”

  叶顺煌认为,本届6·18有“五大亮点”:

  第一,两院首次联合作为主办单位,使6·18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第二,现场院士签约项目多。叶顺煌介绍:“开始组委会安排,每个厅局要保证有5个项目签约,而我们完成了双倍任务,已经签了10个,而且是国内外前沿技术。”

  第三,协作单位力度大。“院士专家海西行”本来是福建省内行为,但后来我们发动了其他省市协同邀请院士,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等省科协或者科委。这些周边省份今年就邀请了二十几位院士。

  第四,组织了两院院士现场对接会,让院士赶“科技大集”。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排有5张桌子,共有5排。每张桌子有一位院士“坐堂”,那边会有几个人在等候。在对接现场,各位院士都显得谈兴正浓。原来,福建省科协早就根据各位院士的专业,安排了对口的237人员洽谈。或谈项目,或谈科研难题,进行着一场“科研智慧”与“项目实践”的高层次对接。

  记者还了解到,福建省科协今年组织了一个“院士夫人团”。有十几位院士携夫人前来参会,院士要进行讲学或者签约等活动,夫人不能同行。于是,成立了“夫人团”,安排专人有专项活动,保证心情愉悦,不虚此行。

  第五,院士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资金。譬如,郑绵平院士的锂盐提纯和锂产品开发项目,这是一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对接方是漳州市芗城区政府,而投资方则是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10个亿。这对于福建来说,“意义非凡”。

  海西重要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唯一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

  又称“5·18”活动,固定安排在每年5月18日开幕,以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与经贸交流为宗旨,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技术合作、区域协作、商品交易、项目招商、经贸研讨、文化交流,是海峡西岸一年一度大型综合性经贸活动,也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有关方面联合举办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岸经贸展之一,已经成为台湾各县市区域展示交流的平台和两岸经贸政策先试先行的窗口。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

  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福建省定于每年的6月18日在福州举办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这是一个项目、技术、资本、人才集聚的盛会,是一个通过对接,推动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