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开放式救灾展现中国媒体从容自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23:21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评论员 发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快捷有序以及新闻媒体快速反应、及时引导所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却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场规模空前的“开放式救灾”,让一个科学理性、从容自信、以人为本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那些灾难面前一个个“第一时间”,一个个“中国记录”,不仅是政府处理危机能力的展示,更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 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实地采访,一处处残垣、一双双泪眼、一场场生死竞速、一幕幕人间真情,都呈现在记者的笔下、镜头前和媒体的版面上;我们还看到,国务院和受灾省区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受灾情况、伤亡人数和救援进度,各媒体用画面、用文字、用声音跟踪着整个事态的发展,记录着整个救援的过程。可以说,正是这些及时透明的报道,才使得13亿中国人乃至全球的目光,在最短时间内聚焦到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那个小小的县城及周边地区,也正是这些及时透明的报道,搭起了灾区孤岛与世界之间的信息桥梁,成为国际社会和组织倾情相助的重要依据。 正如柳斌杰所言,“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真相之所以能战胜谎言,真情之所以能感动世界,源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开放透明的抗震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改革,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 公开透明是新闻媒体抢占道义和舆论制高点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宣传舆论工作要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到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只有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才能给公众稳定和理性的预期,才能取信于民,在道义和舆论上占据有利地位。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2003年袭击我国的SARS事件。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的封锁,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强烈的信息需求在大众传媒那里得不到满足,于是,其他种种非大众传播形式乘虚而入,谣言、流言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信息空间,以至于造成社会极度的恐慌。事实证明,灾情不会因及时公开而变得更加严重,也不会因为被公众了解而造成恐慌性社会情绪,而只会使我们争取到更多救灾时间和机会,从而在抗灾救灾中更理性、更从容。“全国直播”的震情并没有因传播而扩散恐慌,反而因信息的公开透明而有力地抑制了谣言和猜疑,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及时的信息公开使国家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充分畅达,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让所有中国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信任,凝聚了全民抗灾的惊人力量。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